《语文教学之学理》读书笔记三
“问题情境”中的探究学习
(问题情境即真实的问题情境)
作者介绍了“问题情境”中探究学习的三种教学模式: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由“基本问题”通向“大概念”深度“理解”的单元设计。
基于“问题”的学习。如解决真实情境的实际难题,聚焦社会和个人的议题,解释困惑的自然现象。
基于项目的学习。对基于项目的学习不了解,查了查资料,觉得这种模式对跨学科要求极高,在普通学校不太好进行。
由“基本问题”通向“大概念”深度“理解”。作者提到威金斯和麦克泰倡导的“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其中“逆向设计”的方案、由“基本问题”通向“大概念”深度理解等。这里的“大概念”即“核心的概括性知识”。这里的“理解”,一是能够将理解、知识、技能应用到新的情境,顺利实现迁移;二是能够推断并建立联系,获得深层的“理解”。
逆向设计分三个阶段。阶段一,明确预期的学习效果;阶段二,确定恰当的评估方法;阶段三,规划相关学习过程。分别对应于作为目标的任务,用于评估的任务,以及类似于作为课堂教学活动单位的学习过程中的任务。“明确预期的学习效果”有五个不同层级的任务。1.长远的迁移目标,2.深入持久“理解”,3.基本问题,4.与“大概念”连接的内容知识目标,5.学生探究“大概念”理解所必须的技能目标。
作者认为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缺乏可借鉴的实施案例,语文不宜贸然行事。语文科可以尝试由“基本问题”通向“大概念”深度“理解”设计单元教学。
这也给人大单元教学的思路。想起七上第一单元。把朗读展示作为结果,像朗读比赛,像“爱就要大声说出来”,中秋节到了,在这万家团圆的佳节,选一篇散文(诗),找准机会,读给父(或母或父母)表达你的心声。要能够设计朗读,要有感情地朗读,需要一些方法。通过《春》《济南的冬天》把握朗读的方法。落实到《春》学习哪些朗读方法,《济南的冬天》学习哪些朗读方法。这样,单元是不是就更像一个整体了?
作者还建议各学科都要重视学科阅读和学科写作的指导。真希望更多的老师看到这条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