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杜甫《赠韦左丞丈济》
赠韦左丞丈济
左辖频虚位,今年得旧儒。
相门韦氏在,经术汉臣须。
时议归前烈,天伦恨莫俱。
鴒原荒宿草,凤沼接亨衢。
有客虽安命,衰容岂壮夫。
家人忧几杖,甲子混泥途。
不谓矜馀力,还来谒大巫。
岁寒仍顾遇,日暮且踟蹰。
老骥思千里,饥鹰待一呼。
君能微感激,亦足慰榛芜。
子丘:古人多赠诗,若赠职位比较高的,则通常就是所谓“干谒诗”。比如孟浩然有《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便是一首“干谒诗”。
古人今人,太多怀才不遇,所以都希望有人提携。(科举,有人不屑,有人不善于)今天的“文人”,怀才不遇,至少可以找个文字工作,勉强糊口。而古人则不然,他们没有这些“打工”机会,所以往往希望“在位者”提携,比如前面说的孟浩然,他想让当时的宰相张九龄提携自己。不过,“干谒诗”一般并没卵用。张九龄虽然也是知名诗人,不过56岁的张丞相并没有选拔46岁的孟浩然。而是等了四年后,张九龄被下放到湖北做荆州长史,这时候他想其湖北襄阳著名诗人孟浩然,于是找来加入幕府,但这不是官职,自然无法施展孟浩然的抱负,于是跑回去继续隐居在鹿门山。
回来看看杜甫这首诗,其实也是“干谒诗”,当然最后没有达到目的,韦左丞大概看了这首诗也就点个赞而已。
前面四韵八句,说白了,就是夸赞韦济真是厉害,时代都是高官,总之就是拍个马屁。顺便说一句,这个韦济是韦承庆的侄儿,我在無絃詩會内刊第二期分析过韦承庆的送别诗《江楼》。
从“有客虽安命”开始,四韵八句,杜甫就说,你看我混的惨,人也老了,但是怕还有一点“余力”,心有不甘,前来拜见大人。“小巫见大巫”。
结尾四句,承接前面,自己“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哪怕大人稍微提点提点,也就抚慰平生了。
再来看看,这首赠诗,也一样是首“干谒诗”吧。
可惜,老杜一生,没做过什么大官,即便是小官,也是短暂的。
顺便提一句,孟浩然被招去张九龄的幕府,但孟浩然究竟是隐士的风骨,最后还是归隐去。
而老杜则不然。杜甫去成都,加入严武的幕府,做了参谋,后人因此称之为杜工部。虽然杜甫后来辞职了,但是杜甫终究是太忧国忧民,所以他漂泊川渝,却始终没能远离尘世。
古代很多诗人,是矛盾的,一方面希望得到认可,想实现抱负,所以写了不少“干谒诗”;可另一方面,如果这个职务,或者位置,与自己想的并不一样,他们又常常把领导“炒鱿鱼”。
哎,如果没有这样的性情,诗人又怎样写出那些流传千古的名篇呢?比如“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