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历史中的一次重要转折——读《资治通鉴》点滴(二十九)
读《资治通鉴》汉纪十六,讲述公元前74年霍光废昌邑王的事,读来精心动魄。说起来,这已是汉朝第二次废帝了,上一次是公元前184年吕后废汉惠帝刘盈(命运非常像光绪),“太后临朝称制”。
巫蛊之祸把时任太子弄死之后,汉武帝把疼爱的小儿子汉昭帝托孤给霍光,但昭帝命短没有留下子嗣,于是霍光和群臣商议,从刘家宗室遴选出新的继承人。
首先进入视野的是武帝儿子辈的广陵王刘胥,按照血缘关系远近和立长不立幼原则,他应该是人选;但刘胥喜欢游乐和体育活动,力能扛鼎、空手斗猛兽,有人就说他“行失道”不适合当皇帝,建议霍光“唯在所宜,废长立少可也”。这个建议被霍光采纳了。后世阴谋论认为霍光不立刘胥,是怕成年人当皇帝后不好控制。
刘胥出局之后,汉武帝的孙子昌邑王刘贺入局,时年18岁。这哥们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仅仅当了27天皇帝就被废掉。《资治通鉴》用了很大篇幅渲染刘贺不靠谱:喜欢游乐,不爱学习,然后在武帝、昭帝丧事期间未尽礼仪。有人劝刘贺在进长安城门时,要按礼节哭丧。刘贺回答说,“我嗓子疼,哭不出来。”
等刘贺当上皇帝之后,成天在皇宫饮酒作乐、淫戏无度。但这不是他被废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是他提拔了很多昌邑封地的官吏,而没有照顾霍光等老臣的利益,通鉴上说“国辅大臣未褒,而昌邑小辇先迁,此过之大者”。对照一下,霍光后来立的汉宣帝刘病已,一即位就大肆封赏霍光,哪怕霍家毒杀他老婆也一直以隐忍安抚为主,最后才一举诛灭霍氏。这才是玩政治的高手,刘贺显然不具备政治家的素质(当然,18岁少年即位27天也不一定能说明这一点)。但刘贺死后为我国历史文献作出重大贡献,他的陵墓“海昏侯墓”藏有众多儒家典籍的失传版本。
故事背景介绍完了。然后来说霍光如何废刘贺的:
第一步是谋于密室。他的手下田延年向霍光提议另立皇帝人选,然后霍光派田延年跟车骑将军张安世谋划此事,一拍即合;派田延年串联丞相张敞,张敞是个老实人,害怕得话都说不出来,但他夫人明白枪杆子里出政权的朴素真理,第二天一大早就跑去跟田延年效忠,愿听教令。
第二步是开会决定。趁刘贺出游,霍光召集群臣,抛出问题:“昌邑王行昏乱,恐危社稷,如何?”大家都大惊失色,不敢发言。于是,田延年就开始定调了,说汉武帝托孤于霍光,是因为信任霍光忠贤,“能安刘氏”,如果刘家社稷搞不好,霍将军没脸见刘彻。今天讨论这事,在座各位不得有异议,否则哥们用剑斩了Ta,“今日之议,不得旋踵,群臣后应者,臣请剑斩之”。大家面面相觑,最后皆口头“唯将军令”。
第三步是披上合法外衣。霍光跟皇太后汇报,皇太后下诏禁止刘贺和昌邑群臣进宫。等刘贺出游回来进宫,霍光把他一行挡在门外,说是太后的命令。然后让车骑将军张安世把刘贺手下都抓起来,然后软禁刘贺。刘贺还不知道发生政变,懵圈地问,“我的这些臣下犯了什么法,为啥把他们都抓起来?”之后,皇太后召见刘贺,直接宣读文件决定,宣布N大罪状,结论是“失帝王礼谊,乱汉制度”,当废!刘贺还狡辩了两句,天子如何如何,被霍光直接打断,“皇太后诏废,安得称天子”,直接抓住他的手,粗暴取下他的“玺组”呈给太后。就这样,刘贺被赶出长安城,回到封地,并获得霍光赠言:“这都怪您自绝于天下。我宁愿辜负您,也不愿意辜负社稷。愿您以后改了吧。”
三步走完,政权到手,霍氏权倾天下,子弟遍布朝廷。霍家的嚣张集中体现在一件事上:那就是霍光为让自己女儿立当皇后,毒杀了许皇后,也就是汉宣帝贫贱之时娶的老婆;后来还想对太子下手,因为不是霍氏血脉,但未得逞。就这样,汉宣帝也忍了,娶了霍家女儿。然后,等霍光死后,汉宣帝慢慢提拔自己的人,最后一举剿灭霍家势力、宗族俱灭。
司马光说,霍光是忠于汉室的,之所以连宗族都没保住,是因为霍光“久专大权,不知避去,多置私党,充塞朝廷”,作威作福,窃取了“人君之器”,说得还是靠谱的。
可怜的汉武帝,吸取吕后教训为避免外戚专权把自己宠爱的钩弋夫人杀了,没想到江山却差点被权臣算计了。后世的曹操,干的事情其实跟霍光差不多,也是篡权、嫁女儿、毒皇后、立自己女为皇后,然后到曹丕废汉自立(历史不断重复,曹家又被司马家以同样的模式给废掉了,而且高平陵政变也是趁皇帝出城)。
霍光一直被当作名臣被后世尊敬,哪怕霍家后来被灭族也未改其祭祀礼遇。但我想,霍家只是没有像曹丕这么猛的二代而已,否则,大汉早就改姓霍了。当然,白居易不同意我这种阴谋论,他更愿意相信时间,用他这首诗结尾吧:
赠君一法决狐疑,
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
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
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
一生真伪复谁知?
- END -
个人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希望一起读书的朋友,请关注本号
▼
把时间交给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