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烟稀少的边远山区如何发展商品经济脱贫?

2018-03-26  本文已影响0人  大山富哥
人烟稀少的边远山区如何发展商品经济脱贫?

贫困户如何产生的?与哪些因素有关?如何才能有效地解决贫困问题?……只有回答好这些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经过近期的调研了解,发现大部分贫困村,贫困户都分布在人烟稀少的边远山区,这里交通不便,土地较少或贫瘠,农耕条件较差,加上与外界的接触较少,自给自足经济为主,一旦发生劳动力减少、因病因残、学龄人口等问题,日子便捉襟见肘,甚至入不敷出。以湖南湘西龙山某村为例,方圆几公里外的村寨,步行几十分钟至一两个小时的路程才能聚集到一个村落赶集,为的是购买日常生产生活用品和售卖自己劳作的剩余产品,而这种赶集并非天天开展,一般有固定约定的时间,或三天、五天、十天、半月不等,老百姓为了解决自己的需求,往往需要一定的等待时间。这样的商品经济,显然节奏太慢,肯定会影响生产效率,久而久之,带慢了老百姓的生活节奏。因此,在扶贫沟通过程中,你经常会感觉到他们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文化习俗中,过着或悠闲或散漫或懒惰的生活,思维方式也难以改变,真是扶贫一年又一年,脱贫之后又返贫。

纵观历史,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往往要发生大的改变,除了技术革新和外界刺激之外,经济发展的影响至关重要。试想,如果这些人烟稀少的偏远山区,能够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增加资本的竞争刺激,这时再加上政府的扶贫支持与指导,扶志、扶智与扶质相结合,给一个有限的时间,制定帮带激励等措施,必然能够造就一批人先觉醒先自觉自发脱贫,并由他们带动一批老弱病残的人因人因地制宜,发挥老弱病残人员适宜的作用和价值,再给予先觉醒人员帮扶奖励,促成其先富带后富,最后实现共同富裕,那该多好啊。

商品经济的推动与发展,在边远山区有一定的困难,一是流动做生意的人往往是少数,他们又或者不是本村寨,本区域的人,往往难以形成帮带示范作用。本区域的人,因为没有胆量和经验借鉴等因素影响,也不敢走出去做生意。二是本区域的人分布在各个山头,自给自足惯了,周边的人种养出来的产品,往往趋同,故而只能与那些从外面批发而来的流动商贩开展交易,从而限制了交易面,往往会出现流动商贩与农民百姓一对多的交易关系,这种情况,没法进一步促进商品经济再深入发展了。

那么,如果要更好地促进扶贫,如何从商品经济这一块来破局呢?要么将这些百姓集中前往某处,以便他们交通便利,提高参与商品交易的频次,这与异地搬迁扶贫的思路不谋而合,与城镇化思路也相一致;要么提供更多种类,更新种类,更齐全的服务和产品,并不断通过多种方式多种途径告知百姓一种新的生活理念,让老百姓通过交易这些物品来提升幸福感和满意度,并像吸食鸦片一样,上瘾,不由自主再参与新的交易,从而促进新的交易持续不断进行下去,进而让商品经济活跃起来。只有这样,才能让老百姓在商品经济中得到锻炼,得到实惠,得到更多开阔视野和思维的契机,进而达到扶贫更扶志和扶智的效果,真正实现脱贫致富目标。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