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象化,简单化——看《小王子》
《小王子》这本书看得比较早,好像是初一看的。当时没看懂——事实上我觉得这本书并不好懂,虽然是个童话。我印象中最深的竟然是书的黄色腰封——周国平鼎力推荐。至于情节……我看电影之前一点也回想不起来了,我记得好像没什么情节,是作者自己的自呓似的叙述。噢,《小王子》的粉丝们请原谅我的健忘,正是朦胧的记忆才带给我纯真而奇幻的美。
前两天和GG童鞋去看电影版《小王子》。因为我记忆里觉得《小王子》是没有情节的,所以我很好奇,“没有情节怎么电影会怎么讲故事呢”?以我有限的观影水平来说,去电影院看的电影,一是要故事情节吸引人,二是要画面好看。达成这两点才能在短短的两个来小时让观众看明白,才适合在电影院放。很多文艺片也很好,但是得慢慢嚼,甚至嚼个两三遍,才能看明白,得把自己关在卧室里面拉上窗帘看才行。
我记得《小王子》是不容易懂的,也没什么情节,所以当时有点担心,怕电影看半天也没看明白,到时候被GG童鞋笑话——毕竟《小王子》是个儿童片啊。
可喜的是,导演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让电影成为初一以下的小朋友也能看懂的电影。导演的方法就是把幻想的故事嫁接到现实中——加一个壳。
故事从原著中飞行员的第一视角转变到了第三视角。引子是小女孩的升学面试,面试失败了,于是引出了她妈妈的宏伟计划:学区房啊、做题啊、家务啊……让人感慨啊,原来法国小孩也得弄这一套啊,天下小孩是一家啊……
机缘巧合,小女孩就碰到了她的好朋友——飞行员老爷爷。这老爷爷就是原著的作者,《小王子》故事的叙述者。老爷爷把他写的插画故事拿给小女孩看。看着记忆里面的插画立体地呈现在荧幕上,动了起来,狐狸啊,蛇,国王啊,商人……感觉还是挺美的。因为那些画就是普通人没什么技法但是认真的画出来的简笔画,亲切而温暖。
应该是为了精炼,电影中表现的人物是狐狸、玫瑰、蛇、国王、虚荣鬼和商人。狐狸是指引者的身份,玫瑰是守护的符号,蛇则是一个过渡的引子,而国王,虚荣鬼和商人这三者是最容易在现实中找到例子,他们的象征性也就最容易被具象化。这样处理让故事更易懂了。
但是问题也在这里。
我们讲抽象和具象。抽象是找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具象是找出本质特征的具体实例。把握本质特征以后可以推而及广,具备普遍意义——数学上老讲的推广推广,就是这个意思。所以抽象的东西能表达的意思是更广泛。具象化,实例化的东西能表现的东西就是它本身了——除非能提取出本质特征,把它再次抽象化。
电影后半段的具象化更进一步。虚荣鬼是警察,国王是开电梯的,商人嘛,穿起西装打领带。其实整个故事也被具象化——原著中的内涵被具象在“孩子世界和成人世界的矛盾”,成人世界就是“要快,要多,要追求卓越,追求权力追求财富”。用这些符号做标记,确实容易理解了,看完电影以后,完全可以拿起手机发个朋友圈“希望以后不要变成自己讨厌的那种人”,“我们要保持自己的纯真”之类。
但是脑子似乎只剩下这么点儿东西了,原著中的包罗万象没有了。其它的象征,扳道工、点灯人……都不见了。
看完电影以后,GG童鞋说:“我觉得这部电影好像没那么好看。”我的反应不像GG童鞋快,看完以后依然沉浸在银幕和音响环绕的环境中。后来一想觉得也对,看完以后觉得“简单了点”。但是转而一想,导演这么处理有道理的。要是电影过于抽象,大家看不懂,那可如何是好?
但是最让人不舒服的,要数小王子的配音了。变声期没有灵气的中二少年的沙哑嗓音完全破坏了我脑海里小王子的朦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