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睡前故事引发的“战争”
李智敏 10月24日
昨晚睡觉前,坐在床上,我给女儿讲故事。
“现在还有十分钟到八点,我们就讲十分钟哈。”
“好的。”
我看时间有点紧张,又说:“我一边讲你一边换睡衣吧?”
“好的。”
结果我讲的时候,她听着听着的动作就慢了下来,半天还没换好。
怕她着凉,我就说:“你还是先换好,我再讲吧。”
她不愿意了:“为什么不能一边换一边讲呢?这不是浪费时间嘛,一会要把这个时间给我补回来。”边说边不情愿地换衣服。
我没同意,跟她说她边听边换动作就会慢,我为了不让她着凉才这么做的。等她换完,我又继续讲,讲了一两分钟刚好把一页讲完,看时间也刚好到了。我说今天就讲到这儿。
“再讲一点嘛!你要把刚才耽误的时间补回来!”女儿叫道。
“不行,时间已经到了。”
“你必须补回来!是你耽误的时间!”她带着哭腔喊。
“如果你动作快点,我们就不用停下来等你穿了。”我平静的说。
“再讲两分钟!”
考虑到睡觉时间,我不想把事情弄大,还是稍微犹豫了下。但想想自己已经提前跟她说好了,不能因为她闹脾气就妥协,况且她完全没有商量的态度。我就坚决地说:“不行,说好了到八点就八点。”我准备起身去房间外面,她马上跳起来挡在我前面,摆出扎马步的动作,两个胳膊扶着墙把我围在那里,不让我起来。她站着我坐着,要想起来就得把她推开。
“你今天必须给我讲!不然不许出去!”她哭喊着,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我抓住她胳膊,还在想要不要发力,她要挣开,不知有意还是无意踢了我腿一下。我瞬间就被激怒了:“你如果动手,就去罚站啊!”不过马上意识到自己的失态,我很快恢复了平静,松开了手。她听我说罚站,也好像犹豫了,辩解说她没踢我,也没再动手了。
“不管怎么样,今天我们都不讲了。你如果继续挡着我,就去墙角罚站,不然你就自己睡觉。”
她没说话也没动,还是跟我僵持着。
“你如果有什么感觉可以说出来。”我说。
“我嗓子疼!”她摸着喉咙,哭得更厉害了,大声抽泣着,并作出想呕吐的样子。
“是你喊疼的。你现在需要什么?”
“我需要你给我讲故事。”
“刚才说过了,今天不讲了,再说也没有用。你是挡不住我的,要不就去罚站,要不就自己睡觉。”我又坚定地重复了一遍。
她居然站起来,让到了一旁。“我自己睡。”她哭着说。
没想到“战争”结束的这么突然,我本来做好了拉锯战的准备。
“要不要我帮你倒点水?”我问。
“要。“
喝完水,女儿平静下来,坐在小床上。
我说:“专心听故事是好事,我们下次还是先换好睡衣,再讲故事好了。“
“你还有什么不舒服吗?胸部这里舒服吗?”我问。
“不舒服,好像被什么压着……”
“是不是感觉堵得慌?”
“对。”
我从上到下抚摸她的背。“这样好点吗?”
“好一点。我觉得特别冷,一直在抖,一抖我就很冷。”
“那你还不盖被子?”
她赶紧拉过被子盖上。
“你什么时候开始抖的?”
“从我开始哭的时候。”
她还说冷,我又给她盖了一层被子,她说好多了。
“现在我们深呼吸。鼻子深吸气,嘴巴张开这样吐气。”我给她演示。
她照做了。
“刚才就是这个气在你身体里乱窜你才会生气的。下次你再生气的时候就深呼吸,把这个气吐出来你就不会发脾气了。”
“那现在这个气跑到屋子里了怎么办?”女儿问。
“那我打开净化器,把它净化了好不好?”
“好。”
按照睡前得惯例,我亲了她,并说“我爱你”,又加了句:“但我不喜欢你刚才的行为。”
“要不要我给你念心经?”我问。
“要。”
我净了净心,念了一遍心经,走出了屋子,感觉很轻松,并没有经历过一场争斗后的疲惫与郁闷。
总结一下这个过程,我还是挺满意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除了肢体冲突的那一刻,整个过程我还是很平静的,没什么情绪,这样我的言行就会比较妥当、有效,既保住了自己的立场,又利于速战速决。如果陷入情绪中,就很难处理妥当,对我们双方的伤害也会更大。这让我更加确信了,只要我心不乱,孩子是闹不到哪里去的。
二、事后我对她的情绪有进一步的安抚和处理,一定程度减轻了她在事件中受到的伤害,比较有利于她的睡眠。
三、对以后避免类似的事件有了几点建议。
当然教训也是有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家长定的规矩要始终一致。女儿之所以反应这么大,跟我的做法跟以前不一致有关。以前她经常一央求,我就会多给她讲一点,而这次我没听她的,她可能觉得我破坏了规矩,是我错了,所以觉得自己特别有理,冲出来维护自己的利益。而对于家规里有规定,我们又坚决执行的一些事,女儿还是比较守规矩的。所以我如果始终都是一个原则,可能就不会出现今天这个事了。正如吴老师曾经说过的:你们第一次、第二次一定要立得住,以后就好办了。我们总要经过深刻的教训,才能了解一句话的深意。
二、我和女儿在家庭中的角色不明确。正因为我在她心目中威严不够,她才敢这么做。一家人对于这个独生女的重视与宠爱,以及我们做父母的在很多事上态度模糊,很多事又没能给孩子做出表率等等,造成了我们和孩子的角色、定位不明确。孩子会处处试探我们的底线,造成了很多的“权力之争”。这样不停地内耗,会伤害感情,双方也都会特别累。所以明确家庭角色——有主有从——是特别明智的做法。但是做起来要难得多,这件事还要从长计议。
“战争”之路想必还要继续下去,我现在不想战,可也绝不怕战。因为我已经发现了最大程度保存实力的办法,并能不断通过“战争”“修练”自己,变得强大。也希望“战争”带给女儿的不止是伤害,还有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