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开始在简书上写作
2016年11月24日,我在简书上发了第一篇文章《当妈这两年》。之后在微信朋友圈也转发了一下,目前阅读量已经900多了。一时间好多亲朋好友开始问我各种各样的问题“你是要开自媒体吗?”“你这是副业吗?”“要靠写东西赚钱吗?”……其实这些问题都可以归结成一个问题:“你为什么开始在简书上写文章了?”
“为什么?”
这是一个好问题。
国际知名的广告专业人Simon Sinek提出过一个著名的黄金圈法则。人们的思维分为三个层次:“what","how","why",每个人都懂得”what",部分人懂得“how",只有少数人懂得"why"。大部分是以"what"-"how"-"why"的层次思考的,但真正给人启发与激励的思考方式刚好相反,应该是"why"-"how"-"what"。
所以,我应该静下心来好好梳理一个“为什么”这个问题了。
最不假思索的原因
爱好。码字是我的爱好之一。
说到这个爱好要先感谢我的父母。在我小的时候,是他们培养了我写日记的习惯。虽然长大后没有一直坚持每天都写日记,但也是定期的会写写东西。从以前的博客,空间,校内网,开心网,微博等等。习惯性的在有感慨的时候码码字,抒发下内心的情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发现简书是个很不错的写作平台,我便不假思索的注册了,开始在简书上继续码字。
理性思索之后探究的原因
仅仅是因为兴趣吗?仔细思考后我得出了更多的答案。
*为了重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有很多东西是这样,你心里知道是一回事,你嘴上能表达出来是一回事,你能写出来又是另一回事。
现在的生活节奏太快,每天信息量太大。我们每天获得的知识不再是像以前那种被动式获取,比如一定要通过专门的学习,培训,阅读去获取。现在只要打开手机或者电脑,大量的信息扑面而来,手机一刷,不管你想了解的不想了解的,都会出现在你的视野里。心中有任何困惑,也不用独自闭关苦苦思索,一百度便会有数以万计的热心网友来解答你的问题。可为什么我们每天浏览了大量的信息最终在脑子里只留下了有限的一点点片段和痕迹?真正到需要用的时候会发现自己只是有个模糊的印象,甚至都不能较为完整的复述出来。究其原因,内化的不够。写作便是一个很好的促进内化的手段。如果想写出有营养的文章来,我需要确保我了解和掌握的知识自己是理解的,并且会应用的。这样一来,我的知识体系不再是零散的,分散的,浮于表面的,而是通过写作来进行重构和梳理,让自己能真正获得的是知识,而不仅仅是信息。
*以输出倒逼输入和反思
以前在读书时老师常说:你有一桶水才能倒出一杯水来。只有输入远远大于输出时,才能真正输出些有价值的东西来。
曾经自己有段时间连短短的日记都写不出,大脑里一片空白。回顾自己的一天,竟然简单的一两句话就概括完了。但当我下决心要保持一定频率的写点东西时,我也必须开始自己的阅读计划和各种学习计划,并且时刻反思自己究竟学习到了什么。为了倒出那一杯水,我需要想办法给自己储备一桶水的实力。
*沉淀自己
现在的快节奏生活很容易让人浮躁。人有了太多选择,很容易变得贪心,什么都想要,到最后却发现除了收获了焦虑和疲惫自己还是没有得到真正想要的东西。写作是一种很好的自省的方式,因为自己是每篇文章的第一个读者。每写一篇文章,更像是自己和自己的对话,把脑海的各种支离破碎的信息进行总结提炼,再加上用心的感悟再码进电脑里,让自己沉下来,脚踏实地每天进步一点点。
深层次的来自心底的声音
我有一个梦想,那就是自己有朝一日可以出一本书。不是为了成名或者赚钱。周围有出书的朋友告诉过我出书根本就不赚钱。我只是觉得人生像一段旅程,我们每个人都是有终点的。我希望自己在这段旅程过程中可以留下更多曾经来过的痕迹。有自己出的书,那将是一份多好的礼物和馈赠!为了这个小梦想,我要迈出第一步,从最基础的积累开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希望自己可以坚持写下去。
只要坚持写下去,就在和自己的梦想无限接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