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小记》北京市青枫分享素材库

常怀慈悲之心

2023-06-17  本文已影响0人  无为而修

你还记得小时候,学过的那篇经典课文《记承天寺夜游》吗?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苏轼正脱衣服打算睡觉的时候,一缕月光照耀了下来。

他本欲就寝,怎奈被这美好的月光唤起了雅兴。

他情不自禁地披上外衣,推开篱门,一路漫步到了承天寺。

当他走进承天寺的时候,发现好朋友张怀民也没有入睡。

于是二人在院中闲庭漫步,谈诗论赋。

此时银白色的月光轻洒在庭院里,院中竹影斑驳,看上去如水藻般纵横交错。

兴致所至,苏轼提笔写下了这篇文章: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年少的时候初读这篇课文,总以为这不过是苏轼一时兴起写下的游记罢了。

然而,这个时候距离苏轼被贬黄州已经四年了。

过去的四年中,他经历过一朝贬谪的痛楚,也经历过人情凉薄的酸辛。

他并没有什么睡不着的——因为他早就习惯了这样的生活。

反而睡不着的是张怀民。

此时怀民因为政坛风波被贬黄州,他伤心落寞、辗转难眠,一如当初的苏轼。

面对朋友相同的遭遇,苏轼主动邀他月下漫步,并用温柔的言语,给了对方最大的宽慰。

张爱玲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纵观苏轼的一生,如一叶浮萍,经历了无数的不幸与磨难。

但是无论境遇几何,他都保持着内心的这份慈悲。

经历多了就会明白:人生荆棘遍地,每个人都难免受伤。

真正通透的人,见过了人世百态,看尽了众生疾苦,就会对周遭产生怜悯。

因怜悯而生共情,由共情而生慈悲。

原来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修一颗慈悲心。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