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总是伴随痛苦,却回味甘甜
一本包含成长的书籍,柴静的《看见》中可以看见柴静,但绝不仅于此。
通过她的视野,让我们看到了非典,看到了两会,看到了对于权利的伸张,看到了汶川大地震,看到了人们对于教育的反思,看到了城镇化过程中的生态遭受到的破坏,看到了对华南虎的坚守,看到了家庭暴力中的无力,看到了青春爱恋下的纯粹,看到了人生价值观的不断重塑,看到了自己……
有感动、有反思、有质问、有追问,她在记者的这条道路上不断奔跑,风雨之下茁壮成长,遇到了一群可爱的同事。哪怕有摩擦哪怕有争执,她们依旧成为了彼此最难以割舍的存在。
倔强、有点孤僻、执着、严厉…原本的不讨喜的她在经过各种现实的打磨后变得通透,并在探寻的过程中找到记者的真谛:真实,在经历人性的演绎下知道了宽容与慈悲。
以前的我,对于柴静、非典、两会、汶川大地震,都感觉到陌生,许多人物大多数只留存在电视里。2020新冠许像非典,比如每次灾难都让国民更加团结,给国家给予更多的信赖与支持。但有又不同,国家经济富裕了,科技进步了,不断完善的医疗条件和设备契合当下中国速度与中国方案给予了国民最大安全——十天之内,火神山拔地而起。
对于汶川大地震,我当时还小感受不是很直观——但是那种“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精神却足以令世界震撼,并刻在了我的心里,愿天堂没有地震。
触及多种知识狭区,总能让人心绪不定,但是,正是因为不确定因素使人拓展了认知,不断成长成长。
多少人匍匐在黑暗的地底?
多少人在绝望中挣扎?
那些边缘人物我们不想是否就不存在?
孩子的自尊欲望的抑制,同样是生活,他们的努力挣扎我们有权一票否决吗?
人不是平等的吗,权利不去伸张难道是用来做摆设的?
如果有人去与黑暗抗争,旁观者凭什么嗤笑?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滴水之聚终汇成海 —— 个人的力量从来不弱。
留存在过去的画卷、回不去的故乡,日益污浊的空气、刺鼻混沌的河水、不敢驻足的地面,明明是为了生活幸福而努力,怎么越努力却越不幸福呢?
好像看不见黑烟、好像看不见污水,经济指数的速增,各种疾病的形成,我们能搬走吗?
那是根、那是魂,那是逃不掉的家园,我们怎舍得远离?
对于孩子,在家长的“棍棒教育”、学校的严苛、同龄的耻笑下,他还输得起吗?
时至今日,又有许多孩子不能有理想,不能有远方?
真相并不都非黑即白,选择却总是权衡利弊。
“能独立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却不傲慢,对政治表示服从,却不卑躬屈膝。能积极地参与国家的政策,看到弱者知道同情,看到邪恶知道愤怒,才算是一个真正的公民。”
十年的记者生涯,柴静一步一步成长。我仿佛能够透过她的成长看见那个跌跌撞撞的自己。
胡适曾说:“给你自由,你不独立,仍是奴隶。”
学会独立思考,可以表达看法,但不偏激。能了解事件背后的本质,能包容别人的观点,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学会反思,在反思中去建立属于自己的认识事物的坐标系,这也许就是我从这本书中学到的。
生活并不总是让人满意,却在偶然之中自带惊喜;成长并不只是存在得失,更有阅历与感悟。—— 个人如此,国家亦是。让我们出发吧,且放眼望去,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