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桐山我爱你
郑重声明:本文为原创首发,文责自负,请勿搬运。
引子
很久以前就准备写一篇关于家乡的散文,可惜每次提起笔都感到无话可说,写不下去,只得作罢。
记得我还在家乡当代课老师的时候,有前辈对我说,你不是喜欢写写画画吗,你最应该写的就是家乡。我觉得很对,不过我觉得时间还长,不急在一时,迟迟没有下笔。
后来,喜欢讲故事的父亲去世了。父亲有一肚子的故事,而且对我们这个小地方非常熟悉。今年,二舅的去世对我的震动很大,我排查了一下全村的老人,能讲故事的几乎没有。这篇关于家乡的文章再不写的话,以后可能会更加难以下笔。
开始写这篇文章时,我写的标题有点狂——巜桐山风光天下秀》。桐山,一个雪峰山腹地的一个山区小乡,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能与天下相提并论吗?这也太不把那些名山大川放在眼里了吧!写着写着,连我自己都感到这个标题实在不妥,才改成了现在的题目。
俗话说,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在游子的心中,家乡永远是最美。在老家,有一句俗语叫做烟台的苹果青岛的梨,比不过家乡的红薯皮。烟台的苹果吃过了,青岛的梨也吃过了,味道当然并不是红薯皮可以比拟的。这只不过是游子对家乡的一份眷恋罢了。
我的名字中有“白马山”三字,有些文友认为我是《早安隆回》那个县的人。其实,我并不是,但也算是和白马山相邻。既然如此,说家乡,就从与白马山相邻的山村说起吧。
一 九龙山干瀑
九龙山,是桐山乡最边远和最高的一座山,与白马山隔桐木溪遥遥相望。
高山有好水,这一点我相信大部分人都不反对。山一高,裸露的石头自然就多。每当下雨,雾迷九龙山,随着雨量的增加,雨水汇聚成河,在裸露的石头上倾泻而来,经过千百年的冲击,水浸石烂,逐渐形成了几条像模像样的瀑布。
远看浓雾遮掩,水流穿梭在岩石之间,似真亦幻,如神龙出洞,甚是壮观。特别是雨后初霁,阳光照射在瀑布上,金光闪闪,让美景更是增添了几分神秘。
近听水声潺潺,如仙人弹琴,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我有幸目睹过九龙山的瀑布,一条条似出海神龙游走在山梁上,山谷中,唯美的情景让我久久难以忘怀。
这就是九龙山的干瀑,现在还时时浮现在我的脑际。
二 九龙回音石
在从黄湾往九龙的路上,有一段比较陡峭的石径,石径的对面,是一块巨大的石头——回音石。
在石径上对着石头说话,声音不要太大,能听到巨石内传出清晰的回声。
一块平淡无奇的大石头怎么会有回音呢?同行的周老师是本地人,熟悉当地的风土人情,笑着问我。我是真不明白其中的奥妙,只能看着他等他回答。周老师也就不故弄玄虚,接着向我解开了谜团,因为这个地方是空的,那块石头下面有个隐藏的小山洞,对着山洞说话有回声就不奇怪了。
他怕我不信,特意用脚重重地踩了一下,果然,地底下发出嘭嘭的声音。
我不禁想起苏轼的《石钟山记》,或许,这是真的。
三 黄湾姐妹泉
黄湾和九龙一样,都是睦邻隆回的边远山村,现在两村已经合并为九龙村。
黄湾有相邻约三百米左右的两眼泉水,俗称姐妹泉。奇就奇在一眼是温泉,水温无论是酷暑还是寒冬始终保持在40度左右,另一眼是冷泉,水温和正常泉水相当。
冷泉没什么好说的。温泉在政府的支持下,用水泥沙石砌成水池,终年水雾缭绕,水温适中,又含有多有微量元素,在池中泡过澡后,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因此附近的村民在农闲时喜欢相约到池中洗澡,洗去一身的疲劳。据说为了避免男女混游,一般是晚上七点之前为男的泡澡时间,七点以后为女的。
四 黄湾关圣殿
关圣殿全国范围都差不多,关老爷当中坐,关平周仓站两边。但黄湾关圣殿有一个特别之处,在进殿后有一眼天井,天井中有一排大石块依次铺到内堂。
相传是关圣殿恰好建在泥鳅精修行的场所,泥鳅精道行不浅,自然不会善罢甘休,用法力把天井变成几丈深的污泥,让善男信女无法进入。
神灵是要受人间香火供养的,有殿没人朝圣就受不到善男信女的供养。关老爷大人大量,周仓可不是什么善茬,一怒之下劈他山之石,扔进污泥中。石头见泥自动生根,形成了直通内堂的石子路,把泥鳅精压在污泥中不能再兴风作浪。
有了路,供养自然有了。一直流传到现在。
五 中桃金银花乡香飘满山岗
还是在读初中的时候到过中桃,恰是金银花开花的季节,有同学邀我到他家摘金银花,当然是按斤给钱的。
我们村也有金银花,但不成规模,只是在荒山中自然生长。记得曾经有个村民把一块坡地栽上金银花苗,在他精心护理下,到开花季节,整个坡地几乎可以说是花的海洋,金的黄灿灿,银的白花花。
可是,来到中桃后,我才知道什么是花海,一个山坡连着一个山坡,风中都带有一股浓浓的花香,人在其中,还不如花蕊上的一只蜜蜂。
一切都是那么的新奇,在同学家两天,与其说是摘金银花,还不如说是欣赏美景,整个人都陶醉在其中。想不起最后摘了几斤,反正我觉得手工费抵不过饭钱。
中桃武邵亭的传说
在桐山乡桃林村与溆浦县的温水乡和隆回县的大水田乡接壤的地方,有一座古老的石亭子,叫武昭亭。
武昭亭素有一脚踏三县之称,坐在武昭亭中,能听到来自附近三乡雄鸡打鸣的声音。据说是有人深夜在山中迷路,昏昏沉沉一直找不到回家的路,突然听到一声鸡叫,瞬间从三县的村庄中传来了鸡叫声,人立即清醒过来。
后来他请人在听到鸡叫的地方修了这座凉亭。以前洞口县隶属于武冈州,并不归昭陵府(宝庆府)直接管辖,这里又刚好是武岗州和昭陵府的交界之地,故名武昭亭。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告别了肩挑手提的岁月,武昭亭不再是人们出行的必经之地,慢慢地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孤零零地在风雨中叙说着时代的变迁。
七 泥湾石欢树
泥湾合欢树对我来说只是一个传说,因为我见到它们时,虽然仍然屹立在溪水的两岸,但它们已经失去了生机,枯萎了。
听老辈人说,合欢树是清朝道光年间长成的,距今约200多年历史。这一点我信,溪水两岸的树桩都要两人才能合围,没一两百年是长不到那么大的。
据说岸之阳是母树,岸之阴是公树。母树比公树略大,在四五丈高的位置母树向阴面长,公树向阳面长,两树交结,融合在一起,一两米后又各自分开,远远看去,恰似两个抱在一起亲密无间的男女。
上世纪末,村村通路盛行,有一条乡村公路经过合欢树上方并在约十来米的地方架桥,或许是修路时伤了它的根基,也许是人来人往它害羞了。反正是在公路落成之后,合欢树由青变黄最后完全枯萎。
我出来流浪后再也没去过泥湾,不知现在它是否已经倒下。
八 望乡三步石
望乡山位湘黔古道东线,翻过望乡山后,经龙标(今怀化黔阳)能到贵阳,是当时湘黔古道中一个重要的支点。
在望乡村往山脚约一华里路处,路中铺有一块长方形青石,约一米五六(没具体量过),脚步跨得再大,两步走不过去,三步又不够。听老人说,这块石头叫三步石,铺在古时的官道上,提醒大家做事不要操之过急。
这还真是,行百里者半九十。古时行商基本上是肩挑手提,或骡马驮货。操之过急的话一旦累坏倒在最后的十里路上,得不偿失。只有慢工出细活,循序渐进,才能到达终点。
我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在当今高度发达的时代,在生活中还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九 望乡侯王殿
这应该桐山乡唯一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地方。不是山区没有什么值得文物保护,实在是山区没钱,出不起钱请文保单位,只能自己保护了。
侯王殿全称叫李公大蔚广惠侯王殿,据说是朱洪武敕封,以前有一块朱洪武亲笔书写的匾,后来在运动丢失了。现在只有明朝时立的碑孤零零地立在侯王的墓前。
对于这种故事,有着太多的迷信色彩,我在这里就不去讲述了。只说自己的观感,记得在约二十岁时,在庙祝的带动下,广大信士对侯王的金身进行维修。应该是在尚未竣工前,我和小表弟来到侯王殿。一时兴起,准备给侯王爷照张相以作留念。
当地人告诉我,说在庙里是给候王爷照不了像的,更何况重塑的金身还没有最后彩绘完成,阻止我们照相。
当时也是年轻气盛,觉得来都来了,不照个相留念怎么行,不听劝阻还是照了。回来冲洗底片后,发现以外的风景照片都曝光正常,唯有在侯王殿内照的底片上只有一个黑色的点。
后来听爱好照相的朋友说,他在庙内照了几次,一次都没成功,实在是神奇。
转眼间,我们都不再年轻,因为漂泊在外,再也没有去过侯王殿,现在都是数码相机不用底片,不知能不能照上相?
十 椒林的水
所谓高山有好水平地有好花,对椒林来说,是恰好不过的。
椒林的水资源丰富,我这里主要介绍的是南蛇冲的溪水。它从高山的石缝中渗出,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干净而无污染,山坑鱼随处而见,悠闲地游在清澈见底的山坑中。偶尔有螃蟹挥舞着双钳,想尝尝鱼腥味。一般都是徒劳无功,不过有些不注意自己安危的小鱼也会为自己的不小心买单,成了它的盘中餐。
水坑旁的杂草小树丛中,还隐藏着石鸡,一到晚上,螃蟹又会成为它的晚餐。
南蛇冲因溪水曲曲折折,远远望去,似一条蛇从山上游进黄泥江的支游而得名。居住在这里的人不多,保留住了溪水的纯净。在夏季口渴难耐时,随便找个水流稍缓的地方蹲下去,用手捧起溪水,清凉可口的溪水让你瞬间感到夏天并不是那么的炎热。
假如你有闲暇,坐在溪边,把脚放进溪水中,你会发现透心凉心飞扬并不仅仅是一句广告词,在这里你能领悟到它真正的含义。溪边的微风带着溪水的凉意,轻轻吹拂在你的身上,真是舒适极了。
这是在我小时候最喜欢做的。每到夏天假期的中午,我喜欢拿本故事书,坐在溪边的青石板上,把脚泡在水坑中。吹着习习的凉风,看几页书,再看看溪水中的游来游去的小鱼,
调皮的鱼儿还会游到我的脚边,用唇去碰我脚上裂开的皮肤,痒痒的。我一般都不会去驱赶它,任由它们在我脚边胡闹。
坐在小溪边,溪边的风经过水汽的感染失去了夏天的炎热,给人一种清静无为的感觉,让人昏昏欲睡。
当然,你是不能熟睡的。不然,蜻蜓可能把你当成了落脚之处。累了倦了,我会沿着边往上走走,找一块树荫下的石头,倚靠在树干上歇息。
溪水沿着山坳的低谷处,一路沿山脚而下,最后汇聚入黄泥江。
现在,南石坑的溪水因优质而无污染,在政府有关部门的主导下办起了矿泉水厂,总算是有了用武之地,为村民开通了一条致富路。
十 抗日遗址——桐山峡谷
桐山峡谷坐落在龙桥与马颈之间,全长大约二公里,最窄处不足五米,两边悬崖峭壁,怪石嶙峋,地势险峻。黄泥江激射而出,风光优美,叹为观止。远远看去,江水如神龙遨游在山谷之中,势不可当,美不胜收。
桐山峡谷是湘黔古道东线的必经之处,一条青石小径沿江迤逦而上,仿佛是挂在陡壁上,下边是河水湍急翻滚着浪花,上边的怪石又如黑夜中的怪兽,张牙舞爪,行走至此处,让人胆战心寒,不得不赞叹大自然中的鬼斧神工,及古人的生存智慧。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湘西会战中,从溆浦龙潭败退的日军溃兵,在桐山峡谷中被中央军及当地瑶民在两岸阻杀,几乎是全军覆灭,连联队长泷寺保三郎都无法幸免。现在在峡谷上方的公路上立有湘西会战纪念碑。
十一 贺公真人观
桐山龙桥与石柱燕岩村交界,有一个叫擂钵井的地方,在山巅上有一座贺公真人观。
因大家都知道的原因,贺公仙人观已经湮没在历史的潮流中,现在只剩下条石垒成的地基在山风中述说着往事。
站在遗址上,一边是青山葱郁,古树遮天蔽日,山中的青山寺偶尔传来的晨钟暮鼓,只是少了贺公仙人观钟声的回应。一边远眺桐山峡谷,黄泥江水声湍湍,讲述着雪峰抗战的艰辛。
我无声地站在峰峦之上,任山风轻轻吹过,感叹着岁月的变迁。沧海桑田,都只是历史潮流中一朵小小的浪花。记住历史,继往开来,明天更加美好。
十二 鹅饮双江水
在龙桥与大道两村交界之处,有一座比较独特的小山。小山不高,和一个土堆差不多,但它向东南伸出一条长长的山梁,先低后升再降,又恰好在黄泥江与小洞溪的交汇之处,远远看去,恰似一只麻鹅在喝水。
当然,这个景观也是我的想象,事实上是在两高之间的低位处,已经被人工凿开,黄泥江的水直接从低处(老人说是鹅颈)流出,另一边变成了良田,现在的鹅头只有一边临水了。
不过,祖辈传下来的说法为免遭洪水肆虐,鹅颈是被雷击掉的,权作是祖辈对大自然的敬畏吧,信也罢不信也罢。
十三 最后的老房子
大道村的别名叫大尉庙。小时候我一直感到奇怪,这个名字好特别。后来才知道原来大道村供销社以前是一座寺庙,叫大尉庙,是李公大尉广惠候王享受人间香火的地方。
这时我才明白,一连串的木结构房子中间会有一座砖混结构的房屋。
大尉庙的门楼并不算高大,也没看到过菩萨的神像,甚至除了门楼,找不到一丁点的庙宇遗迹。只是在幼年时,走进供销社买卖货物时,总觉得里面有点阴森森的感觉,地面上的水迹好像也从来没干过。
现在左邻右舍基本上翻修成了小洋楼,只有这座略带有古建筑遗迹的老屋还是原来的样子,与现代社会有点格格不入。
写在最后的话
不知不觉,这篇文章写了将近五千字,是应该结尾了,但我总觉犹味不尽。因为作为故乡人,我并不熟悉故乡事。作为桐山人,我到过桐山的地方不足三分之二,熟悉的连三分之一都没有,写不出家乡美的真谛。
但我还是写了,算是对家乡的致敬吧。
人生在世,向往的是诗和远方,但无论身在何方,家都是一个无法释怀的地方。我爱我的家乡,虽然家乡的风景比不上名山大川,但在我的心中,她风景如画,是我心中的最美丽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