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励志两性情感想法

极度自律3个月后,我的生活终于乱套了

2019-08-05  本文已影响3人  霖小姐慢半拍
极度自律3个月后,我的生活终于乱套了 去年这个时候,我的体重达到了毕业以来的历史最低:靠着对待运动和饮食的极度自律。

同时,我的身体产生的问题达到了毕业以来的历史最高:同样的,靠着对待运动和饮食的极度自律。

我当时自律到什么程度呢?随便说几条:

每周跑步不低于6天、跑量不低于30公里;

每周去三次健身房,每次撸铁1小时;

每天的运动一定是有氧和无氧都有;

用软件记录吃进去的每一口热量;

逼自己学会了各种花式健身餐;

一周吃草三四次;

......

这样持续了将近一年,正当我为自己惊人的毅力和强大的自控能力骄傲的时候,我的身体渐渐出现问题,幸好,没有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也因为运动量太大导致食量变大,在极度自律的过程中,曾在3个月的时间里,体重飙涨5公斤,一度陷入「越运动越长肉」的恶性循环中。

我相信,在自律这条路上,有很多和我一样的人,他们不是那种自欺欺人的伪自律者,恰恰相反,他们在对待自律这件事上,非常认真,他们拥有惊人的毅力和强大的自控力,并且能将结果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内。

比如:

一个月减重5公斤;

一天背100个单词;

每天工作12个小时;

非会计专业一年考上注册会计师;

......

他们的故事非常励志,听得人热血沸腾,恨不得立刻开始效仿,但先等一下,这样极度自律就一定是好的吗?未必,因为他们走进了另一种极端。

做事极端的后果有时候非常可怕,像我,原本想要健康,却因为做法极端反而拿健康当了代价。

好在,当身体向我发送求救信号的时候,我立刻接收到了,经过不断调整,终于在一年后,将运动、饮食、体重、健康维持在了一个比较平衡的状态。

我的这段经历,因极端而起,最终又因远离极端找到了平衡,所以,今天的文章,想和大家聊聊关于「做事容易走极端」的话题。

先说明一下:接下来的内容里,没有我当时是如何找到平衡的方法,因为每个人的情况不同,适用于个案的方法一定不会适用于所有人。

所以今天文章,从做事容易走极端的原理层入手,搭配破解方法,掌握了这些,才能从底层开始撬动,真正避免做事走极端。

要想知道怎样才能修正做事容易走极端,就要先弄清楚,为什么我们做事总是容易走极端?我归纳了三个主要原因,并且随原因附赠了破解方法。

接下来我逐一来说。

一、非黑即白的思维习惯

如果对任何事物的认知都是:这件事要么是这样,要么是那样,或者出现问题,非要和对方分个谁对谁错,这本身就是一种极端的思维习惯。

它代表在这种思维习惯里,事物和问题有且只有两种情况,没有处于中间的许多种情况。

比如:

动手打人就是不对,全然不想对方为什么这么做;

创业一年不但没开始赚钱,还在继续倒贴,我是个失败者;

我管你什么原因,客户就是走了,你那些原因都是借口,你必须对这件事负全部责任;

......

为什么会形成非黑即白的思维习惯呢?主要是因为这样思考很轻松,甚至都谈不上需要思考。

如果一件事不是A,最轻松得出结论的方法就是:那它一定是B,如果要去思考它有没有可能是C、D甚至E,非常麻烦,我们的大脑天生怕麻烦,见麻烦就绕开,除非我们刻意引导它。

那我们怎么通过引导让大脑放弃轻松的非黑即白的思维习惯、转而想想别的可能性呢?

破解方法:问自己这个问题:有没有中间可能性?有的话,是什么呢?

我同学里不乏创业者,但坦白说,目前为止,都还挣扎在创业路上,刚毕业那会儿,我就是用非黑即白的极端思维看待他们创业这件事。

看着他们的项目落空、新项目起来再落空......如此反复,每一次,我都在心里替他们捏把汗:嗯,这次又失败了。

后来,是什么让我看到了别的可能性呢?是他们因为创业不断增加的人格魅力:

屡次失败、但每次复盘、整理好情绪后再次出发;

宁愿自己紧衣缩食,也不用投资方一分钱在私欲上;

对方的利益重于自己的利益,懂得把最大的利益让给合作方;

......

当然,这里不讨论屡战屡败的原因,创过业的人就知道,不是你做到了上面这些就一定能成功。

当我发现他们这些特质的时候,开始反思我对他们创业的看法,我问了自己这个问题:如果公司做起来了、赚到钱了、后期做大了,叫创业成功,反之就是创业失败,那为什么还要屡败屡战呢?一定是创业过程中能带给他们什么,究竟是什么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上面我列的那些,创业让这些人韧性更强、学会延迟满足、把合作方的利益看的比自己的利益更重、人格魅力指数级增长......

这个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它中间存在非常大的灰色地带,等待我们去探索,而探索的第一步,就是问自己这个问题:有没有别的可能?有的话,是什么呢?

二、完美主义在作祟

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家Hewitt曾经把完美主义分为三种类型:

「要求自我型」

这种类型的完美主义者对自己的要求非常高,追求完美的动力完全出自于自己,是典型的严以律己。

「要求他人型」

这种类型的完美主义者把焦点对向别人,他对别人的要求非常高,不允许别人犯错,是典型的严以待人。

「被人要求型」

这种类型的完美主义者是因为觉得别人对他充满期望,为了满足别人的期望而去追求完美。

做事走极端,属于三种类型里的第一种:「要求自我型」。这种类型的完美主义者做起事来,追求极致的好,不能是「还行」「不错」「很好」,而是要「非常好」,因此,他们做事容易走极端。

说回文章开头我的例子,就是这样:

我要减重XX斤,我就一定要做到;

运动能减重,我就动到极致;

三分练七分吃,我就让饮食清淡到极致;

......

不到极致,就不算「非常好」、就「不完美」,就过不去心里给自己定的那个高标准。

那对于一个要求自我型的完美主义者,怎么做才能不这么极端呢?

破解方法:让自己回到3岁,允许自己有一个成长的过程。

当然不可能真的让自己回到3岁,这里是指一个心态:3岁的自己,有足够的成长空间,所以不管几岁,都应该对自己宽容一点,别把自己逼的太紧,当心适得其反。

要知道:事情不会从「无」到「完美」,一定是从「无」到「有」、从「出错」到「修正」,最后才可能接近完美,它是一个不断动态变化的过程,无论你多优秀、能力多强,都不可能做到从「无」到「完美」。

我知道不可能突然就能变得不追求完美了,但可以有意识的给自己松绑,根据我的经验,这样更容易获得平衡,从某种角度来说,平衡又何尝不是种完美呢?

三、关注的是「点」而非「面」

有时候我们之所以极端,是因为满眼只盯着一个点看,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看不到这个点之外的地方。

穆来纳森和沙菲尔在《稀缺》里把这种现象称为:管窥--通过一根管子向外看,注意力只会在管子里的事物上,导致看不见管子外的事物。

管窥现象背后的运作机制实际上是:目标抑制。意思是管子视野的局限性导致管子里的事物变得很强大,吸引了我们的全部注意力,从而抑制了我们去看别的事物的想法。

因此,想要避免管窥导致的极端,只能把管子撤掉,让所有事物都进入我们的视野。

破解方法有两个:

放大空间

我朋友公司所在的写字楼,今年过完年收假后,感觉人流量明显下降,到了五六月份,还是一样,这种情况下,能不能下这样一个判断:回这个城市打工的人减少了?显然不能,因为你只看到了一个写字楼的情况,就断言整个城市都这样。

这就是典型的以点概面,某栋写字楼人流量减少的原因很多,比如:有些公司房租到期搬迁了、或者有些打工者换了新工作,都是有可能的,城市的整体情况是不是如你所想的那样,只能通过靠谱的数据统计来佐证。

拉长时间

你可能会觉得自己某段时间的状态总体上感觉不太好:

工作没热情

不想社交

不想接触新事物

不想结交新朋友

......

于是你很担心自己这样一直「颓废」下去,其实完全没必要过于担心,可以把时间拉长看这件事。

回顾一下过去两三年自己状态的总体情况,和目前这段时间做对比,也可以想想继续这样下去,未来三五年会怎样?

通过这样把时间拉长的方式,把自己的注意力从当前时间点挪开,看见更长的时间段,就能避免只盯着一个时间点看这种极端行为。

最后,总结一下今天的文章:

做事走极端的代价,有时候非常大,想要修正它,得先弄清楚原因,本文整理出三个主要原因,并在每个原因后附赠了破解方法:

一、非黑即白的思维习惯

破解方法:向自己:有没有中间可能性?有的话,是什么呢?

二、完美主义在作祟

破解方法:让自己回到3岁,允许自己有一个成长的过程。

三、关注的是「点」而非「面」

破解方法:

放大空间

拉长时间

如果你做事容易走极端,希望今天的文章,能够把你往中间地带拉一拉,从而帮助你避免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我是@霖小姐慢半拍,关于成长,慢半拍没关系,但别停!

关注我,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