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产业需求服务社会经济 郑州科技学院“新工科”建设成效显著

2018-07-03  本文已影响0人  中原快报

科技日新月异,新工业革命已经来临,迫切需要新型工程技术人才。与此同时,在教育界,“新工科”应运而生。在河南,一所民办本科院校的“新工科”建设实践,正开展得如火如荼。

他们在省内率先提出“新工科”建设;他们的智能机器人、3D打印技术全国有名;他们的新工科人才已经进入相关领域;他们的科研对中小企业的服务小有名气……这所学校,就是郑州科技学院。

“新工科”建设,这所民办院校走在了全省前列

2017年春,“新工科”横空出世,一出道就受到广泛关注,瞬间成为热门词汇。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对于郑州科技学院来说,工科,不仅是学校的建校基础,也一直是学校的重点学科。从2008年升本至今,这十年,该校的工科转型发展上更是主动布局谋划,积极和地方经济发展接轨。“新工科”建设提出之初,学校就抓住机遇,顺势而上,一年来,先后召开了五次会议研讨新工科建设,并迅速做出战略调整。

2017年,学校36个本科专业中,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主体的工科专业20个,与新工科有交叉或联系的专业7个,两者共占到本科专业总数的75%。今年4月,该校智能制造学院、泛IT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全球供应链&跨境电商学院四个创新型学院正式揭牌成立,它们全是与新工科建设相对应的工程应用学院。

正如该校董事长刘文魁所说:“新工科虽然提出的时间并不是很长,但在我们学校,早在前几年没有新工科概念时,就主动与地方新经济发展接轨,着手关于新工科专业理念的建设了,正好契合了国家提出的新工科建设思想。”

建设方略:建平台、试验田、全覆盖三步走

“我校拟定的‘建平台、试验田、全覆盖’的新工科建设三步走战略,‘建平台’是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负责学校新工科建设的副校长周文玉说。

挂牌之时,四个“创新学院” 已经试运营一年。学校创立它们的初衷,就是要搭建产教融合桥梁,打造新工科人才培养平台。“‘互联网 ’‘ 云时代’等改变了传统思维的空间维度,带来了社会领域的全新变革。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也在中原大地上蓬勃发展,亟需新型工科人才。”周文玉介绍,这四个学院就是立足地方经济发展,打造新兴人才培养的实战平台,这样不仅有利于形成教学优势和师资队伍优势,实现资源共享,推动新工科建设,而且有利于激活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的整体动力。

在专业建设上,学校为提高服务地方发展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从2017年开始调整专业设置,不断探索新工科建设,优化升级优势传统学科。学校新工科试验田共开设各类班级29个,新开设和更新课程74门,师生开展各类创新实践项目238个。“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智能电子产品设计”“机器人智能控制”“智慧物流”“智慧建筑”等一批新工科班级正在积极引领专业发展,成为学校教学建设的新亮点。“交通运输”“交通工程”“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等传统优势专业分别开设“汽车后市场”和“城市轨道交通”、“智能交通”,以及“智能建筑设计”和“安防监控”等方向。

学校坚持把自身发展放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去思考,按照“强化优势、突出特色、示范带动、整体推进”的原则,合理布局专业结构,“我们就是要使专业主动对接产业发展,真正适合新型产业要求,创新发展。”该校副董事长秦小刚说。

人才培养:一大批新型工科人才进入相关领域

鞠躬、倒立、劈叉、前滚翻、后滚翻、单双手俯卧撑……学校这款动作娴熟的智能机器人,是个“红人”,它每次亮相,都引发广泛关注,不仅曾经被人拍成视频传到网上,点击量几十万,还曾被中央级和省市多家媒体报道过。这款完全由郑州科技学院的学生自主研发完成的智能机器人,只是学校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成果之一。

人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而高校的根本任务就是人才培养。针对新经济快速发展迫切需要新型工科人才的实际情况,学校以新工科人才培养试点为龙头,以新兴产业为引领,以“学科交叉、专业融合、协同育人”为抓手,实施跨学科、跨院系、跨专业的人才培养改革新模式,组建“实验班、试点班、精英班和新卓班”四种试验田的耕作模式,培养了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和跨界整合能力的新型工科大学生,为地方重点领域和新兴行业输送了大量新工科人才。

2016年,在中国工程机器人暨国际公开赛上,郑州科技学院学生自主研制的工程越野对抗机器人和物联网智能家居管家机器人荣获一等奖;从单色打印到彩色打印、从塑料打印到陶瓷打印,智能制造学院的大学生研发的3D打印机技术技术上日臻成熟,不断创新和突破,多次在国家级的大赛中名列前茅,获得大奖;2018年,学校泛IT学院JAVA和PHP两个新工科建设试点班的54名大学生和智能制造学院的赛腾工程师班141名学生顺利毕业,并全部进入IT企业高薪就业……在新平台的带动下,学校的虚拟现实技术、智能机器人、智能制造、3D打印技术、物联网工程、新型数控机床、新能源等一批有影响力的新工科建设已开花结果。

科学研究:真正实现了“产学研”深度融合

教育部明确提出“地方高校要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发挥支撑作用”。作为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郑州科技学院有自己的明确定位和主动作为:让科研和社会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为产业升级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持,同时让学生参与到科研项目中,真正实现了“产学研”深度融合。

◎定位:有所为有所不为 为中小企业解决难题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科研是教学的“源头活水”,如果没有科研做支撑,大学课堂教学就会失去“灵魂”。教学是科研的“隐形动力”,如果缺乏对教学的关注,教师可能会失去提高科研水平的机会。因此,我们在抓好教学工作的同时,也将科研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抓实抓好。学院副院长李利民介绍:“我们是应用型院校,我们的科研定位就是要有所为有所不为,面向基层,为中小企业解决难题。”学校聘请一些老牌大学的离退休科研专家做学科带头人,以老带新,集中全校力量,做科研及成果转化。

筚路蓝缕,从零起步。学校注重应用性研究,主动和地方政府、中小企业联系,解决他们的科研难题,并建立一些合作。河南一个印刷厂使用的是全套德国进口的生产线,该校一个老师实地去看了后,帮他们加装了一个小小的控制器,质量和速度都得到了提升,并大大缩减了成本;学校所在地马寨经济开发区的一家企业,一直有个技术难题无法解决,在郑州科技学院的科技园得到了解决;学校与临颍县科学技术局签订技术服务协议,协助辖区企业快速发展,合作取得的成绩,使其他地区慕名找上门合作……近年来,从郑州到全省,从省内到省外,从城市到乡村,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主动找上门来寻求技术帮助与科技合作。

如今,学校已经在省内多家企业开展了技术开发合作并设立成果转化基地,与20余家企业签订技术开发协议,申报省级产学研合作项目9项,签订技术服务合同294万元,省资助经费146万元,并获批“河南省省级产学研合作试点项目”……由于产学研合作成绩突出,学校获“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并入围“中国最好大学排名-科技服务排名”。

◎让学生参与到科研中去 提升带动作用明显

“以科研促教学,以教学带科研”,明确的科研定位,不仅促进了教师在科研上有更多的动力和获得感,形成了良好的科研效果,同时,教师在科研过程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作用,对学生也起到了良好的提升带动作用。

该校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模式,鼓励青年学生自选或者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为其提供场地(目前,3D打印技术创新实验室、电子设计创新实验室、机器人与微系统等二十多个创新实验室对学生全面开放)。并配备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

在大学生科技园的数控技术创新实验室,每天都有大批的学生走进实验室,组成团队,与指导老师一起开展科技攻关,如:如何把五轴数控机床技术应用于雕刻加工产业中。学生在不断的实践摸索中,不仅理论专业知识得到提高,实践水平也得到提升,甚至有的学生没毕业,就能帮企业解决问题。学生宋海涛,因为专业和技术过硬,去年毕业后破格留校任教,年纪轻轻,就经常被企业邀请去帮助解决五轴雕刻加工工艺问题、CAM问题、机床硬件配置问题,成了业内小有名气的“技术能手”。在信息工程学院,液压支架设计计算平台软件系统开发项目和车辆车牌识别系统项目,就都是在学生参与下完成的。“我也想加入到老师的项目中做科研”,已经成为该校优秀学生的风气。

该校研发的“桌面彩色3D打印机”获得“2015年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意”大赛青年组一等奖,在“第10届北京发明创新大赛”中,获得了“全国科技创新大赛”金奖;在2018中国工程机器人大赛暨国际公开赛的11支代表队,在5个大项8个小项的比赛中全部获奖,共取得一等奖、二等奖各四项,三等奖三项的优异成绩。

“结合新兴产业需求,探索新专业、新方向,重建课程体系,重构课程内容,把原来单一的专业向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把学生培养成精技术、懂经济、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董事长刘文魁说。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