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情商

5.1【整本书备课故事】和汤姆索亚在一起的这一个月

2021-05-01  本文已影响0人  大龙猫说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美国著名的幽默大师,批判现实主义奠基人马克吐温的代表作之一。主角汤姆贪玩好斗,常干顽皮事儿但本质善良正义。在五次荒唐的冒险中,这个没有父母被姨妈收养的男孩儿,误打误撞不断成长,甚至成为小镇英雄。文本语言风趣幽默,情节设计诙谐有趣,读来让人忍俊不禁。但就是这样一部小说,初读,咱们班却争议多多。

一、基于学生问题,多角度导读

      “老师,不就是个调皮鬼的故事吗,怎么还能成名著!能不能不读!”共读第一周,我就被孩子们满满地质疑声淹没了。

      看来,无需再做更多调查,本次推进课该教什么的答案已从孩子的质疑中“脱颖而出”。是呀,一个“熊”得有些欠揍的顽童各种捣乱的故事,为什么我们要读,为什么片段还能被编入语文书?这背后孩子读不出来的东西,不正是老师指导的必要所在吗。祖庆老师提醒我们,备课时要特别注意,孩子会的不教。我的课堂,就是要解决他们的问题,探究这本书能成为名著的文本价值所在。

      我为《汤姆索亚历险记》设计的第一堂导读课,选择先从读人物立体形象、读文本语言细腻生动、读作者与时代背景三个方向着手,带领孩子初步感受文本价值。

      基于语文书的课文选篇,本书的高潮片段——汤姆和贝奇在山洞中迷路,汤姆临危不乱,靠着机智和勇敢把贝奇带出山洞。课上,我们第一次为汤姆做人物性格图。孩子们通过小组合作,第一次发现这个顽童形象是立体有生命力的。除了贪玩好斗,还善良、正义、机智、勇敢、临危不乱......同时,我们还赏析了优美细腻的文本描写,马克吐温式幽默的语言风格,了解了作者和作品的时代背景。

        第一堂课结束后,我布置了三样作业。

        一是请孩子们在继续阅读的过程中,完成人物关系图。外国文学名著人名冗长关系复杂,本项作业可以帮孩子迅速解决阅读障碍。

          二是勾连事件,绘制了汤姆索亚的人物性格图,进一步立体认识这个人物

      三是开始每日好词好句摘抄,鼓励自主赏析。

    导读课后,明显发现孩子的抱怨声听不到了,他们开始找到抓手去读这本书,能够运用所学自主进行初步赏析。但是,人物、语言、作者,在我看来,还不是这个故事真正的核心价值,我希望在推进课上,能够给到孩子一些他们靠自己读不出来的东西,带领孩子深挖文本,做思辨性研讨。

二、拎出教学主线,多形式推进

      于漪老师说:“阅读是一种心智的锻炼,要动脑筋思考,遇到障碍、遇到内容较为艰深处,更要磨磨脑子,方能从中获得启迪。”在准备推进课的过程中,真切感受确实如此!当我自己逐渐进入深度阅读,发现走出来,拎主线可真不是件容易事!屡次跑偏,几易其稿,终于在赵老师的指点下,守得云开见月明,找到了那个最明显又最容易被忽略的核心词——《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历险二字。

      法国作家纪德说:“只有在冒险中,一个人才成功地认识自己,找到自己。”是呀,在汤姆索亚历险记的故事中,让汤姆成长变化的,正是那五次荒唐的冒险——夜闯坟地、荒岛海盗、鬼屋寻宝、山洞遇险、挖得宝藏。读好这五次冒险,我们才有进一步推进的可能。为了让孩子熟悉情节,我又布置了几样特色作业。

(一)发布情节朋友圈

      熟悉情节常用的做法是绘制情节图,写梗概,这样未免有些无趣。因此,我想了个发布情节朋友圈的主意,让孩子们以书中人物口吻“发圈”,一方面帮助孩子熟悉情节,另一方面,还能要求孩子们基于人物性格特点发圈和评论,帮助孩子们再一次理清人物性格特点及关系。

(二)书写人物感谢信

        通过这一作业,孩子们一方面又一次复习人物特点,更重要的是,可以从汤姆身边人的角色代入,用书中人的眼睛去看汤姆的变化,值得大家称赞的原因有哪些。这样,就为课上的推进做了非常好的铺垫。

这封实在思路清奇笑死我也

(三)情景剧演绎

      通过编排汤姆索亚冒险片段,让孩子拥有沉浸式体验。

片段为墓地冒险:俩人吃饱了撑去练胆却被“吓成狗”

三、找准文本价值,融阅读策略

    然而,当孩子聚焦冒险情节,如果单看冒险——成长线,孩子会不会冒出“我也要去荒唐一次”“我也去哪个荒岛冒个险”的想法呢。会不会陷入一个误区,那就是去干一件别人不敢干的事儿,我就能成长。

  脑海里浮现出李海林校长来我们学校评课时的话:如果希望一堂课能够真正唤醒孩子,走进孩子心里,进行教学设计时不能仅仅满足于对文本事件的解读,更要把教学代入学生,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动起来;抓住读者展开教学,多思考文本背后的价值何在,希望传承的文化何在。

      因此,马克吐温写汤姆索亚的冒险,希望传递的价值和传承的文化究竟是什么,是我在设计时要思考清楚的。除了我们已知的,马克吐温希望借这些故事情节讽刺当时社会现状,还有没有别的深意呢?

      马克吐温的一句话,给了我启发:“我们在长大成人的过程中往往越来越看重社会习俗和社会赞许与否,越来越丧失我们对个人自由的热爱。” 是呀,正因汤姆是个孩子,他是那样充满勇气,无所畏惧,这正是许多成年人做不到的。也许,马克吐温声明他的书是给成年人看的,希望在人们内心唤醒的,是儿时心中自然生发的冒险精神。冒险更深层的含义,也许正是一种走出舒适区的勇气,敢于不被他人目光所左右的坚定,敢于向未知挑战,向自身局限性挑战魄力。它是一种精神力量,不仅指向现实,更指向内在。

    有了这条思路,我的课堂主线更加明确了,我也清晰地知道自己要带孩子到哪里去。

      最后,我以忆冒险情节,理人物关系、辩冒险动机,识写作手法、探冒险深意,激拓读兴趣这样的脉络,结合不同的教学策略完成本堂课的梯度性设计。并将所使用的“角色代入读、联系上下文读、结合背景读、联系自身读”四个阅读策略贯穿其中。即是推进课,也是这一个月以来孩子们阅读成果的阶段式梳理。

    如在辩冒险动机的环节,孩子们能够对文本信手拈来,各抒己见。不论是为了爱情、自由、归属感这些形而上精神层面的东西,还是为了财富、名声这些现实层面的东西,孩子们动能联系上下文,在文本中轻松找到依据:

      人是时代的产物,汤姆索亚产生冒险的想法,也离不开时代的背景。因此,我还在课上补充结合时代背景资料,引导孩子们在进一步理解汤姆冒险动机的同时,体会马克吐温式幽默以及明白作者是怎么借这些故事情节讽刺当下美国社会的。       

        在探冒险深意的环节,孩子们思辨的过程更是非常精彩,思考碰撞中得出结论,那就是冒险并不是表面意义上的去一个危险的地方,更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意味着向未知挑战向自身局限性挑战,自我突破,不断成长。

      在孩子们充分讨论后,我出示了从赵老师处学来的冒险家族谱,让孩子们对比发现,无论是从横向的单元冒险小说四则中的人物:爱丽丝、尼尔斯、鲁滨逊来看,还是从时间轴纵向世界十大冒险家,人类冒险的脚步从未停歇,不管动机为何,它的意义就在这里——只有在探险中,一个人才成功地认识自己,找到了自己。

      于漪老师说:“阅读要学会照镜子,把自己放进去,寻找自己思想的答案。”课堂的最后,我提出一个开放性问题:“汤姆如愿找到了宝藏发了财,赢得贝奇芳心,还成长了不少,小说也到了尾声。如果你是汤姆,你还会继续冒险吗?”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把自己放进去,综合所思所想,做出自己的思考判定。

      孩子的发言,着实让我惊喜,有的孩子提到“冒险的意义就在于不断出发,以汤姆的性格,还会走向下一个未知”;有的孩子则认为“汤姆理解了姨妈的爱,也有了所爱之人,也许他不会再干那么危险的事情了。但冒险不一定是对外的,所害怕的事情也不一定是坟地鬼屋,突破自身局限性,挑战自己不可能的事情,面对失败也勇敢再次发起挑战,这也是冒险。”

      听到这样的回答,我发自内心想为孩子鼓掌。课后,我又给孩子推荐了两本冒险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的续集《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以及《蝇王》。并趁热打铁布置了“冒险”主题的小练笔,让孩子们系统梳理,继续进行深度思考。

      我们梦想之舟为期一个月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冒险之旅暂告一段落,但我们的小船,将要驶向一个更精彩广阔的天地了。从孩子的文字中,我知道,他们已经把这本书读到心里去,收获了自己独一份的精神力量!

      当然,本课还有许多不足与值得推敲打磨的地方。希望有机会再上一次,我真希望把这课打磨得更好些,再更好些。然后下一届,下下届还能接续带着我的娃冒险!

花絮:

谢谢嘉嘉帮我画海盗船,蔡哥帮我画海盗船上的骷髅头 准备一个月有余的课,终于和孩子们见面啦 这个月“疯狂”的输入 把电脑带去社会实践备课,就是我们为了上好一堂课“不疯魔不成活”的六年级备课组啊!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