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要素分析”在大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2019-10-22  本文已影响0人  老李的理性批判

结构(Structure):在这里,我将“结构”定义为组成事物的各个要素的集合。在这些要素中,有些并非是事物ᅳ定必须具有的,例如,“房屋结构”中的“土朩结构”的“土朩”材料要素并不是“房屋结构”ᅳ定必须具有的,另外还有“钢结构等其它材料类型的结构。但是,有ᅳ些要素,却是所有事物都普遍必然具有的,以下就这部分的要素进行分析。

    亚里士多德的“事物的结构要素”——实体范畴和属性范畴

亚里士多德在《范畴篇》中,通过对我们日常语言的考察,以及通过对各种概念的对比和抽象,从中找到了十个最具有普遍性的概念,亦即“范畴”(注1),这些“范畴”是:“实体”、“数量”、“性质”、“关系”、“地点”、“时间”、“状况”、“姿态”、“活动”、“遭受”。后来又加了“对立”、“共存”、“先于”、“运动”、“拥有”。(注2)

亚里士多德认为世界本身是由“范畴”构成的,“范畴”是世界本身的逻辑结构形式。也就是说,这些“范畴”是事物普遍必然具有的要素。

在这些“范畴”中,“实体”范畴是最基本的,其它“范畴”都依附于它。亚里士多德在《范畴篇》中,对“实体”下了一个定义:实体是既不述说一个主体,也不依存于一个主体的东西。意思是说,实体是ᅳ个有待被述说而且是独立存在的事物。例如,“姚明是人”这句话中,“姚明”就是ᅳ个实体,姚明既不述说自己但又是独立存在的个体。

述说“姚明”这个实体,要通过其它范畴来进行,例如:

时间范畴——姚明出生年月。

地点范畴——姚明在什么地方生活和工作。

数量范畴——姚明在火箭队总共得过多少分。

性质范畴——姚眀是ᅳ个有能力、有智慧的人。

关系范畴——姚明是年青人的偶像。

状况范畴——姚明此时此刻是在工作状态还是休闲状态。

姿态范畴——姚明此时此刻是站着还是坐着。

活动范畴——姚明的奋斗历程。

遭受范畴——姚明遭遇过什么困难。

          康德的“事物的结构要素”——四组十二范畴

康德认为,世界是通过我们的认识建构起来的。认识世界首先要通过我们的感官来感知觉这个世界,得到经验,而经验的得到,必须要在时间和空间中进行,例如,人们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看到某个东西或某件事情发生。因此,时间要素和空间要素是我们感知觉经验的必要要素。

但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形成知识,不仅仅只是来源于经验,经验到的东西只是些材料,还要有赖于我们的思考,通过思考,对经验材料进行整理、加工,最终形成系统性的知识。

如何进行思考?康德将这个任务交到了“四组十二范畴”上。康德的这四组十二种范畴,是从上述的亚里士多德“范畴”那里继承和发展而来的,康德对它们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造,形成了以下的形式逻辑判断表。(邓晓芒《纯粹理性批判》讲演录,商务印书馆2013年10月第一版P86、P87)

              形式逻辑判断表

判断的量:全称的、特称的、单称的

判断的质:肯定的、否定的、无限的

判断的关系:定言的、假言的、选言的

判断的模态:或然的、实然的、必然的

并且引申出了“四组十二种范畴”

                    范畴表

量的范畴:单一性、复多性、全体性

质的范畴:实在性、否定性、限定性

关系的范畴:实体与属性、原因与结果、共联性

模态的范畴:可能性―不可能性、存在―不存在、必然性―偶然性

康德认为,经过从由他改造过的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判断表”而引申出的“范畴表”中的四组十二种范畴,是人作为主体对客体现象进行认识所必须有而且一定会有的,具有普遍必然性,从而是客观有效的逻辑结构形式,这十二种范畴是我们认识一切经验知识的必要条件。这十二种范畴作为纽结结成了人的认识之网,用来捕捉经验对象,并通过思维的运作,来对经验材料进行整理、加工,形成系统性知识。

                          “六要素” 结构分析

六要素”来源于康德认识论中的“时空形式和范畴表”。“六要素”保留了康德认识论中的感性直观的必要条件时间和空间的要素,而对四组十二种“范畴”,进行了简化和改造,选取了“数量、质量、因果性、必然性”的要素。“六要素”的六个要素构成如下:

                      六要素构成表

一、时间

(1)事物发生和存在的时间:某个时刻、某个期间等。

(2)事物发生和存在的时间顺序:首先、接着、最后等。

(3)事物发生和存在的速度和节律:急速、缓慢、均匀等。

(4)事物发生和存在的时间持续性的量度:多少小时、多少天、多少年等。

(5)事物发生和存在的时间持续性的比较:前后、新旧、年轻年老等。

二、空间

(1)事物发生和存在的空间位置:在某处、在某个范围等。

(2)事物发生和存在的空间位置的方位:在某处的东南西北方、在某处的上下左右方等。

(3)物体和人的运动方向:向前或向后、向上或向下、朝里或朝外等。

(4)事物发生和存在的空间距离的量度:多少公里、多少米等。

(5)事物发生和存在的空间距离的比较:远近等。

三、数量

(一)事物部分和整体间的数量关系,亦即整体是由哪几部分组构成的。

(1)分类:按ー定的标准,例如属性、关系、用途等,对事物所涉及的对象进行分类。

(2)列举:对事物所涉及的所有对象全部列出来。

(二)对事物所涉及的数量进行统计

四、质量

事物的属性以及属性的紧密度、强弱度、均衡度、灵敏度等程度上的质量关系。

(—)具体属性:通过耳、眼、鼻、舌、身等感官器官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摸觉等功能感知觉到的事物的属性(结构、特性、形状、比较等),以及属性的紧密度、强弱度、均衡度、灵敏度等程度上的感受和量度。

(1)结构

构成:事物的构成元素或组成部分。

均衡度:事物构成元素或组成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

(2)特性

物质特性:材质、固体、液体、气体等。

感觉特性:颜色、气味、味道、声音等。

物质特性和感觉特性的强弱度的感觉和量度:轻重、软硬度、冷度、色彩度、香浓度、味浓度、声响度等。

(3)形状

物体形状: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椭圆形等。

量度:各种形状物体的数据以及数学几何关系。

(4)比较

物体大小等比较:谁大谁小、谁长谁短、谁高谁矮、谁宽谁窄、谁深谁浅、谁粗谁细等。

物质特性和感觉特性的强弱度的比较:谁轻谁重、谁冷谁热、谁香谁臭、谁软谁硬等。

(二)抽象属性:事物的性质和关系和程度、功能和用途。

(1)性质:礼貌、诚实、正直、好坏、美丑、善恶、勇敢和害怕等。

性质程度:非常、很、一般等。

(2)关系:父子、母女、朋友、伙伴、同学、师生、军民、党群等。

关系程度:好、坏、紧密、疏远等。

(3)功能和用途

事物的功能:事物内部固有的效能,亦即可以起到什么作用。

事物的用途:事物内部固有的效能的实际应用,亦即实际的具体作用效果。

五、因果性

(1)事物发生和存在的原因追溯和因果规律性的探究。

(2)具体事物运作的科学原理,亦即某具体事物为什么会具有某种功能,为什么能起到某种作用。

六、必然性

(1)事物的现实性和计划的可行性分析。

(2)事物的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判断。

(3)事物向更高水平变化发展的可能性猜想或假设。

(4)将时间、空间、数量、质量、因果性要素作为自变量,若其中ᅳ个或多个要素发生改变,引起的因变量的改变。(注3)

“六要素法”的“数量”要素对应于康德“范畴表”中的“量”的范畴;“六要素法”的“质量”要素对应于康德“范畴表”中的“质”的范畴,同时将康德“范畴表”中的“关系”范畴中的“实体与属性”挪到“质量”要素这里;“六要素法”的“因果性”要素对应于康德“范畴表”中的“原因与结果”的范畴;“六要素法”的“必然性”要素对应于康德“范畴表”中的“模态范畴”,由于“模态范畴”的“可能性―不可能性、存在―不存在、必然性―偶然性”相互间具有动态发展的联系,因此“六要素法”的“必然性”要素涵盖了“可能性”、“存在(现实性)”、“必然性”。

从上述对于“六要素”与康德知识要素构成论的对照说明中,我们可以发现,前者对于后者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简化和改造。这种简化和改造,主要体现在我们并未对康德要素论的所有基本概念(比如全部十二个范畴)进行一一对应的重述,而是取其大端(着眼于吸收其时空、量、质、因果性和模态这一基本框架)、并做了一定程度的调整。

按照六要素的次序,这些调整主要包括:1)我们扬弃了康德哲学中时空与范畴之间的异质关系,不再如康德那样坚持时空形式仅限于作为被动的接受条件,而范畴体现了主动的思维能力,坚持这两者具有类别上的差异(感性-知性),而是将时空与诸范畴作为同类别的要素来对待;2)质量要素除了体现康德范畴表中质的范畴这一类别,还主要体现了康德范畴表中第三大类关系范畴中的实体-属性范畴;3)“因果性”要素抓取并聚焦于康德关系范畴中原因与结果范畴,不处理其他关系范畴。

在“六要素”中,“时间”要素体现了事物的历时性,亦即纵向性、动态性;“空间”要素体现了事物的共时性,亦即横向性、静态性;“数量”要素体现了事物的整体性、分类的科学性;“质量”要素体现了事物的“度”以及实体的不变性、属性的可变性和属性的多样性;“因果性”要素体现了事物的规律性;“必然性”要素体现了事物的变化发展的可能性。

    “六要素法”在大数据分析实践中的应用

凡事物都蕴含“时间、空间、数量、质量、因果性、必然性”六个要素,这是一条公理。我们可以在学习、工作、日常生活中运用这一公理,作为我们的思维方法,帮助我们认识事物,分析事物,找出事物的规律,并预测事物发展的趋势,养成ー种系统性思维。

例如,对某家商场的某类热销商品的销售数据进行分析,就可运用“六要素法”来进行。

时间:销售最好的是什么季节,什么天(节假日或平常日),什么时段。

空间:商场位于什么地段,是商业旺地还是生活圈地段。

数量:对商品的消费群体进行分类,主要的、ᅳ般的、潜在的。

质量:商品的知名度,口碑度,品质度。

因果性:消费者消费的原因,可用问卷调查方式,设置1)对品牌放心(如果这类商品是知名品牌的话);2)价亷;3)物美;4)价廉物美等选项,来收集数据。

必然性:厘清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中,哪些是必然性因素,哪些是偶然性因素。对其中的ᅳ些因素列作自变量,通过自变量的变化,预测未来的销售趋势。

“六要素法”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

(ー)时间

(1)  工作时间流程的制定

(2)  大环境和小环境的时代分析

(3)  业务上对时机的嗅觉和把握

(二)空间

(1)企业所在地方的优劣势分析

(2)业务的空间拓展的分析

(三)数量

(1)对业务进行科学分类,根据分类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操作策略和发展计划。

(2)无论是计划制定或是现有业务的操作策略,尽可能进行数据统计上的定量分析。

(四)质量

(1)对现有业务进行定义,挖掘内涵。回顾以往经验,看哪些是与内涵匹配的,做得好的;哪些是不匹配的,做得不够好的。分析本行业与其它行业相对比的特点有哪些,本企业与同行业其它企业相对比的特色是什么,优劣势在哪。

(2)对业务进行定性分析:

结构――业务结构、团队成员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

结构合理性的评估——对结构是否紧密、合理进行分析、评估,有可能的话,制定ー个量度标准。

(3)制定提高企业整体实力、企业产品质量的措施

(4)建立业绩奖惩机制

(5)建立行为准则标准

(6)建立情感调节机制

(五)因果性

(1)对做得好或做不好的都要找寻原因,多问“我为什么要这样做?”

(2)有可能的话,找寻ー些规律性的东西,无论是通过科学原理,还是经验归纳概括。

(六)必然性

(1)对现有业务的成功或失败,判断其是偶然性因素造成的,还是必然性因素造成的,从而看有没有改进的可能性。

(2)若要拓展业务或制定计划,要根据以上五个要素,进行可行性分析。

(3)即使现在的业务开展得不错,也要审视和分析ー下,若改善或改变以上要素中的某个要素,业务会不会开展得更好。

通过以上要素的充分运用,可帮助员工理解“我是谁,我要做什么,我还可以希望做什么”这个亘古的人生哲理问题。

(注1):“范畴”一词在希腊文中兼有指谓、表述和分类的意思。亚里士多德认为语言表述事物,名实相应。哲学范畴既是最具普遍性的语词,也是作为哲学研究对象的存在本身的分类和意义概括。亚里士多德从学柏拉图凡20年,柏拉图后期的“通种说”中已有探讨的范畴建构对他有启发,但他主要依凭理性分析和经验事实来建立自己的范畴系列。《范畴篇》凝炼地论述了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关于存在的哲学范畴表。它通过分析名实关系、主谓词及其对象的关系,确立范畴分类的标准;论述了本体的中心主范畴、属性方面的次范畴和后范畴。(参看姚介厚 奠立分析理性:亚里士多德《范畴篇》的哲学与逻辑思想)

(注2):“本质[实体],数量,性质,关系,地点,时间,姿态,状况,活动,遭受" ,亚里士多德将它们称之为"范畴"(κατηγοριαs),意思是最具普遍性的一些概念("最高的种"),任何实体性的事物都逃不出这些范畴的规定。在另一处,他还补充了"后五范畴"即:对立、先于、共存、运动、拥有。所有这些范畴中,实体(或本质)范畴是最核心的,其余一切范畴都是围绕着它来规定的。但只有对所有这些方面都作了正确的规定,一个实体才算是认识完全了。这些范畴给经验自然科学的研究提供了具体可行的方法论指导,在西方科学发展史上具有巨大而深远的意义。(参看邓晓芒《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体系初探》

(注3):自变量(Independent variable)一词来自数学。在数学中,y=f(x)。在这一方程中自变量是x,因变量是y。将这个方程运用到心理学的研究中,自变量是指研究者主动操纵,而引起因变量发生变化的因素或条件,因此自变量被看作是因变量的原因。自变量有连续变量和类别变量之分。如果实验者操纵的自变量是连续变量,则实验是函数型实验。如实验者操纵的自变量是类别变量,则实验是因素型的。在心理学实验中,一个明显的问题是要有一个有机体作为被试对刺激作反应。显然,这里刺激变量就是自变量

·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函数中的专业名词,也叫函数值。函数关系式中,某些特定的数会随另一个(或另几个)会变动的数的变动而变动,就称为因变量。如:Y=f(X)。此式表示为:Y随X的变化而变化。Y是因变量,X是自变量。

自变量是“原因”,而因变量就是“结果”。

(参看《百度百科》)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