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张艺谋电影《金陵十三钗》 是美酒还是毒药
最近我和中国许多观众一样,满怀期待的心情,急切地看完了张艺谋导演的《金陵十三钗》,我感慨良多,原以为这次张艺谋导演的电影真的可以冲击奥斯卡金像奖了,看起来没那么简单,也许只是一次商业操作而已。我们回顾一下这部电影的几个镜头,再进一步为其诊断和解析。
第一:这部电影缺少历史的真实性
看完这部电影我们不禁要问这部电影给我们留下了什么?除了战争的惨烈和枪炮轰鸣外,就是“金陵十三钗”中妓女们那绚丽的服饰美,情节中温润百出,故事没有基本的生活逻辑,这是因为没有历史的真是做基础,这是张艺谋导演这部作品的致命伤。这是和他的2002年的电影《英雄》犯了同样的错误。《英雄》中的秦王和无名违反了历史上《荆轲刺秦王》的历史事实,导致这部作品使观众搞不清楚是“英雄”。理性的专家和观众认为张艺谋“没有讲好电影故事”只是一部成果的美术和商业片,我那是就认为张艺谋违反了历史题材的电影创作要坚持历史的真是的原则,因此就缺乏故事的可行性和逻辑性。我们回顾一下这次的《金陵十三钗》中的几个镜头:
1.电影开场李教官(佟大为饰演的)率领的十九个准备撤退的国民党守城官兵狙击战,有大约十几名中学生在往教堂方向跑去,他们用生命成功阻挡了疯狂的日本追兵;
(问:为什么只有这几个女学生,按历史的常识奔跑逃命的应该是各色人等。)
2.书娟眼睛从天花玻璃望去十四个妓女正在翻墙进入教堂,慢镜头展示穿着华丽的金陵十四钗摇摇摆摆的飘进了教堂。
(问:稍有历史常识的人就能想到,从秦淮河的妓院跑到教堂还是有些距离的,她们如果不乔装改扮、女扮男装、灰头土脸或者有人护送怎么可能平安到达教堂?战争中生存是第一需要,为了活命不管是普通人还是妓女都是紧张感的、压抑的、小心谨慎的、魂不守舍的,提心吊胆的,在这部片子的整个过程中缺乏这种状态。这是硬伤一)
(评价:精彩。一部反映南京大屠杀的片子,妓女们却是那么悠然自得,太不可思议了。整个片子缺乏灾难来临时那种让人透不过气的紧张感。)
3.电影中的李教官(佟大为饰演的)带着伤兵也来到了教堂。在一个特写镜中,他把路上捡到的学生书娟奔跑中失落的一只皮鞋,精心的放在门前,导演可能认为这样可以表现战士的爱民情操,殊不知这一举动多磨做作,多少条人命等他救还来不及了,他如果捡这只鞋就有可能丢命,他有这个必要吗?编导为了故事的连接吧,但他们忘了这是特殊环境、战争时期啊!
4.电影中有一镜头:日本一军官大佐对“神父”说:由于他的管教不利,有些下级官兵冒犯了教堂,有些无理的行为,他在此向神父表示道歉。这是表现日本高官对“日本兵跑进教堂要强奸教堂里十四名学生”的回应,然后大佐说下次来听学生们演出唱诗班的歌曲,随后他们向神父鞠躬告别礼节性很强的离去。
(问:这一段描写是否有美化侵略者之嫌?日本在南京的大屠杀没有高级将领的怂恿和指使30万人能魂断金陵吗?其中有8万女性被奸杀,电影中的这一镜头既不符合历史的真实而且还会让日本右翼势力否认南京大屠杀从这部电影中找到口实。电影中后面虽然力图揭示这位大佐的虚伪和冷酷,但观众抹不去对这个镜头中大佐表现出的认真遵守国际人权公约的印象。我认为电影的制作者可能是为了冲击奥斯卡奖或其他商业目的,有意的淡化了中日两个国家的历史冲突,以便“亲日派”评委的选票吧,当然还有日本的票房,可能还有其他的考虑,但就是忘了中国人的感受,忘了历史的真实。这是硬伤二)(评价:非常精彩。这是此片对历史事实最大的背叛。南京大屠杀其实就是日本高级军官精心策划和组织的,绝不是下级士兵一时的冲动之举。美化日本高级军官就是对死难同胞的最大背叛,是一种不折不扣的汉奸行径。作为独立影评家就需要仗义直言,抱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对一些只顾赚钱不管历史事实的导演和制片进行揭露和抨击!)
5.对李教官的描写过分神奇,狙击手是枪法准,他不仅打死十几个鬼子官兵、他还九死一生的打断电线砸毁了坦克车、透过窗户射死正在兽性发作的鬼子、用手榴弹布点巧妙地砸死十几个日本兵,最后在壮烈牺牲前还用电线拉响了身上的炸弹,与日本鬼子同归于尽。他的形象很壮美,很好的赞美了中国军人的机智勇敢和胆识,但是细想想这个人物塑造的有些牵强,这些任务由几个神枪手完成有可能,要知道1937年的战场上还刚刚历练抗日英雄啊,和日本军队作战这样镇定神态、这样娴熟的战法在抗战几年后可能性大些,电影过分夸张地渲染一个抗日军官是否缺少真实感?
6.书娟这个13岁的女孩,深深地知道李教官和十几个守城官兵为了保护她和同学们英勇献身,在要失身的刹那,是李教官一枪将压在她身上的鬼子毙命,她的一生最应感谢的人理应是李教官啊,当然还有“神父”,是他最后完成了解救她们出城逃命的最后一程。中间有乔治的舎身顶替啊、玉墨等十二个妓女冒死顶替的过程,但影片结尾把李教官淡忘了、淡化了,把王墨的戏份加大了,人物突出了!
(问:这符合书娟的心里路程吗?符合生活的逻辑吗?这符合现实世界南京市民的内心独白和索求的精神偶像吗?书娟不仅仅是个体,她是南京市民的缩影,电影要传达的信息一定要经得住历史的考验和时代的感召,千万不要为了树立和捧出一个女明星而违背历史的真实和人物的内心世界逻辑发展的生活真实。电影要围着“史实和逻辑”走,不能为了“造星和造势”走!这是硬伤三)
第二:这部电影的核心价值偏离了人类传统的审美价值取向。
奥斯卡获奖的经典电影都具备几个基本的特征,高超的艺术创造性、百听不厌的社会说教性、百看不厌的偶像感召性,惊人的商业回报性,昭示个人、群体、人类前进方向的深刻哲理性。
直白的说奥斯卡鼓励电影人在制作技术上有新的突破(例如:2010年奥斯卡最佳摄影、最佳视觉效果奖、最佳艺术指导三项大奖颁给了3D数字技术的杰作《阿凡达》,就是鼓励导演在电影制作技术上的超越性贡献);电影《乱世佳人》中的台词,郝思嘉的父亲说“土地是世界上唯一重要的东西作品,唯有土地才值得人们为之忙碌,奋斗乃至送命,因为只有土地才是和日月同在的”,这些说教让人百思方得其解;在表演技艺上塑造人物精美绝伦,(如:电影《乱世佳人》男女主角白瑞德和郝思嘉);它希望电影是工厂能产生经济效益。(如电影《泰坦尼克号》演出当年卷走中国3.6亿票房,总投资2亿美金,实际已获票房收入超过19亿美金);这些电影思想内涵上能给民族平等、国家独立、人类和平幸福方向上的深刻启迪(如电影 《甘地传》、《巴顿将军》、《辛德勒的名单》等)
如果您认同以上的归纳,我们很容易看清电影《金陵十三钗》的弊端。这是一部不符合规范到甚至缺乏“稳定的观看中心”的影片,其次,在制作技艺上没有什么突破;当然,电影中的“化、服、道”的制作是令人震撼的,特别是服饰色彩效果比电影《花样年华》有所创新和超越;但音效和战争画面的视觉效果已屡见不鲜,它与美国的《拯救大兵瑞恩》和冯小刚的《集结号》有相似性;在思想内涵上虽有为民牺牲和救赎的寓意,但由于女主角妓女身份的原因,很难让西方和东方的主流社会接受,难登大雅之堂;一个导演要靠这部戏改变世界的传统观念是自不量力的,玉墨做配角可以,主角就有失偏颇了(评价:其实这个片子真正的主角是书娟。这部片子正面的主题思想是对未成年少女的保护,尤其是未成年知识少女的保护。因为当时中国文盲率达90%以上,女性的文盲率更高。一个民族要进步,离不开女性的进步。有知识的女性的孩子一定会更多的学习知识,可以更快地促进一个民族的进步。战士们放弃撤退的机会,牺牲自己阻击日军,保护了十几个未成年的少女学生。假神父凭着内心对人道主义的信守,冒着危险千方百计为未成年少女创造逃跑的机会。受益者就是那十几个未成年少女。因此,书娟才是真正的主角。战士、假神父和妓女们都是为了保护书娟和她的同学)。玉墨的扮演者倪妮表演技艺再高超,她塑造的玉墨就是有献身的壮举和救赎的善心也无济于事,因为其身份符号决定了人类不可以选择她作为榜样和偶像来崇拜。她要是书娟有可能行,这就是老谋子这部作品的又一个“致命伤”。在本片中这么多人在奉献爱心、为他人的生存甚至献出生命、在救赎,为什么电影非要突出玉墨这一角色?这是这部电影核心价值取向出了问题。编剧可以这样写、现实世界也可能发生类似的事,导演也可以拍,也许成为很好的商业片,但是要成为经典电影获得奥斯卡奖就是差之千里了。(最近是奥斯卡动态消息已经证明了这一点《金陵十三钗》这部片子连入围奖都没混过去。败得很惨啊!潘宇)
第三:这部电影的人物塑造和情节有很大的失误,这部电影有严重潜在宗教纠纷!
先谈贝尔饰演的米勒“神父”,他本身是为亡者祷告和化妆的“入殓师”,他最初的给人的印象是机智敏捷、看重金钱、喜欢美色、幽默放荡。在日寇在光天化日之下兽性发作追逐、强暴14名女学生的危急时刻他挺身而出,喝斥鬼子的兽性,虽被鬼子的枪托击昏但其英雄的气概令人敬佩,这是人物的转折;后来面对日本大佐问“你是这里的神父?”他坚定地了承当这一职责“是的”;这时他已经从一个平凡的人转向了一个要“拯救世界的人了”,电影似乎要让他沿着《辛德勒的名单》中辛德勒的人格道路上走下去。接下来他在修车、做模板和木箱、筹备为学生和其他避难者逃生;这时出现了玉墨,她在鼓励神父“救她们出去”的同时暗示“你难过我这道美人关”,实际是给了他一个承诺。往下发展下去就是双方感情的升华,最后在为玉墨化妆时米勒说“战后我把你接到我家乡去”,玉墨说:过了今晚明天我的命运就不由我做主了,米勒深情地说“我爱你”。这时双方感情到了顶点。这条线就是败笔了。米勒的救赎变得具有了功利性(评价:其实玉墨就是想用自己的肉体来诱惑米勒为自己和姐妹们逃跑服务。或者说是愿意为米勒的义举奉上自己的肉体以示感谢。假神父的救赎变得具有功利性,其人格形象大打折扣。当然我们并不反对男女之间的你情我愿。潘宇)。在教堂里发生“床戏”是否亵渎神灵,我们先不讨论(我认为这段情节有潜在的宗教信仰引起的纠纷)。就从塑造米勒人物的需要这一幕也不应该。对比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中辛德勒的情感生活,就会发现,辛德勒虽然生活放荡不羁,情妇无数,但对他用重金所解救的1100人却没求回报,不管是经济的还是情感的。从而树立起他的高大和无私奉献精神,最终得到世人的景仰。他配戴全体工人送给他的这枚刻有希伯来文“凡救一命即救全世界”的金戒指。对比之下米勒的人物塑造多么欠缺,我特别提醒导演的是“爱上风尘女子”在西方的主流社会是很难接受的,特别是英国传统文化的等级制度和价值观根深蒂固;还有中国封建传统的贞洁观会抵触这种情感的深化和高调颂扬。我们回想一下经典的电影哪一部让沦落风尘的人有好结果,电影《茶花女》女主角玛格丽特(由嘉宝饰演)最后的结局是不能和相爱的人结婚,病死在床上;《魂断蓝桥》女主角玛拉(由费雯丽饰演)撞车自杀而亡;中国电影《杜十娘》也是以怒沉百宝箱跳河自尽为结束。这些电影无一例外的警示世人“一失足成千古恨”,这些电影女主角虽由当代奥斯卡影后和顶级演技派巨星扮演,也未捧得一座奥斯卡小金人。我们的编导要拍出人类电影发展史上里程碑标志的电影,就一定要用哲学的智慧展示出人类前进的方向,树立起全世界崇拜的偶像。张艺谋导演的《金陵十三钗》米勒和玉墨两个角色离这个目标相差太大了,因此他的这部电影离奥斯卡外语片奖还差很远。(评价:到位。米勒和玉墨的形象实在是太普通了,几乎没有对人心的震撼力,绝不可能成为经典形象长留影迷心中。影迷们对他/她是转瞬即忘的。潘宇)
我这样讲并不影响我对张艺谋导演的一贯尊重,我们是为他着急,为中国电影着急,“六个亿”投资的电影本来可以塑造一杯“美酒”,如今却是一部漏洞百出,偏离普世价值的,经不起历史考验的,被很多观众唾弃的精神“毒药”。我们要问:中国这样顶尖的导演都犯这种低级错误是什么造成的,这是某些导演历史和哲学修养不够造成的?还是我们这个“浅阅读时代”早就的?忍受于舆论欺骗的中国观众养育的?是中国市场经济畸形的“制片人制度”酿造的?还是贪图暴利的制片商绑架了电影艺术家而形成的?我认为兼而有之。某些制片商为了谋取最大的商业利益往往忽视电影的本体存在意义,忽视电影的思想性、说教性、记录性的本质特征,忽视了电影特殊而持久的社会影响力:一味的追求商业回报性。你看电影《金陵十三钗》的制作团队:一边是电影还没播出制片投资商就高喊“投资六个亿,票房收入十个亿,多大点事啊”;另一边玉墨的扮演者倪妮大肆宣传《我和贝尔拍床戏》的煽情文章,把南京大屠杀这样的历史悲剧和严肃的题材,搞得乌烟瘴气,这些制片商在爱国主义、残酷战争、教堂情色、人人救赎、冲击奥斯卡奖的旗帜和烟雾的掩盖下幻想完成他们捞取十亿票房收入的目标。他们如此这般的欺骗和折磨着中国观众,难道就不怕中国观众的觉醒?难道就不怕他们讨伐和清算这些“恶俗类商业电影”?。好的,电影可以长久的教育引导人奋发有为;坏的作品可以不断地引诱坑害人日趋堕落。我担心的是将来中国电影第六代、第七代有好的导演真拍出好的电影都没有观众去观赏了,我担心那时中国电影像今天的“中国足球”一样被国人所不齿和唾弃;我担心那时我们的电影市场将被美国的好莱坞大片彻底占领。我更新单像“歌颂汉奸魅力的电影《色戒》”,“赞美土匪智慧的电影《让子弹飞》”,“美化妓女救赎的电影《金陵十三钗》”会毒害几代中国人,不断侵蚀着中华民族和人类传统的到底底线,以后吸毒的就不止在电影《让子弹飞》中饰演“六子”的张默,违法犯罪的将是更多受其毒害的中国观众!
四、这部电影应该怎样改编?有没有制作电影成功的规律可循?
好莱坞电影供应给公众的永恒公式是:世界上有邪恶就必然有惩治邪恶的正义。正义战胜邪恶、善恶有报是它不变的电影创作原则。我们中国的电影人要虚心的学习和研究美国好莱坞电影成功的经验,不要夜郎自大、孤芳自赏。我们要在总结电影史的基础上,找到电影制作成功的规律是我们当代电影人的使命和艰巨的工程。我看到中国几位影评家在批评张艺谋的电影作品,其实这还不是电影人的终极工作意义,张艺谋拍不成电影了,当今有几个人能替代他?超过他?我们要为电影找到出路,帮助更多的电影人拍好戏、出好的电影才是根本。我认为张艺谋有必要从好莱坞的电影公式中弥补和修正一下《金陵十三钗》漏洞和偏差:
1.1937年日本法西斯在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和邪恶势力有没有惩治他的正义?电影中没有展示出来,李教官的19名将士(很快牺牲掉了)与之不对称;“入殓师”米勒、书娟、乔治、玉墨等十四钗的出现都不能形成正义的对称方与邪恶抗衡。这从故事一开始就决定了作品的不好看,最终导致电影的失败。在客观的史实上有国民党的正规军和共产党在延安领导的军队,后来还有美国的“飞虎队”、东北战场上的苏联军队等抗日队伍。如果电影中注意这一点,而不是现在电影开篇为赢得观众的视觉冲击搞的战场烟火特效,在电影中强化上某军队永恒的正义化身贯穿始终就好看很多;
再把日本庆功宴会一炸掉,观众就会很释怀。电影的收视率一定比现在的好。电视剧《亮剑》的成功就在于此,让观众抒发出压抑的情怀,在观影中完成抗日“杀鬼子”的愿望。事实上,1945年主要靠这几股力量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我认为,几千年的封建压迫和鸦片战争以来的帝国注意奴役欺辱造成当今中国观众还没到欣赏悲剧电影艺术的阶段,也还没到欣赏纯艺术电影的阶段,中国观众还是比较接受城市喜剧电影和“善恶有报”的大团圆结局的“好莱坞风格”电影。冯小刚很多电影就属于城市喜剧例如:《手机》、《非诚勿扰》;谢晋导演的《红色娘子军》、《小花》和前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桥》等许多战争题材片由于其“惩善扬恶”特质而深受中国观众的喜爱。
2.除了第一点的修改外,还要增加“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结果。《辛德勒的名单》最后的结局是恶贯满盈纳粹集中营营长戈特最后被绞死;拯救了1100名犹太人的辛德勒受到全厂工人的拥戴和万世敬仰。对比电影《金陵十三钗》,这方面又有欠缺,好人12名女学生得救了,米勒也离开了炼狱般的南京;但影片中没有向观众交代邪恶的日本法西斯得到了那些应有的惩罚。我们宽容的国策一直没有让日本当局为南京大屠杀和侵华战争买单,或者说日本法西斯的暴行支付的成本很低,这就助长了日本右翼势力仍在缅怀侵华战争的快感。好在人间自有公道,众所周知美国在广岛和长崎扔下了两颗原子弹加速了日本的无条件投降和东京审判。这就是正义战胜邪恶、善恶有报的最好注脚。我认为导演要增加类似的情节,这样做不仅是与好莱坞的电影接轨,还满足了中国人听故事喜欢“起承转合、脉络清晰、有头有尾”审美心理。日本帝国主义是南京大屠杀的恶源,日本右翼势力是未来世界和平的威胁,我们的电影和其他艺术作品必须对他们给予重磅敲击,以便警醒日本、警醒世界!
如果我们的电影导演能遵循着电影成功的轨迹走,按照电影成功的科学规律做事,奥斯卡奖的获得就不是遥远的彼岸。首要的问题是我们要拍好中国人爱看的电影,拍些思想性、艺术性、娱乐性、商业性俱佳的影片。我们的电影硬件(摄影器材和资金额度)是无法和美国好莱坞较量,但是,我们的电影软件(文化底蕴和故事素材)是超越他们很多的。我建议我们的国家电影电视主管机构要筹划和启动“跨越奥斯卡奖的系统工程”:资金可以从政府下属的文化产业机构和民间投资人按股份制筹集。首先组建电影理论专家团队、剧本创作海选机制、制片人竞标、导演遵选、演员选拔、制作团队竞标、发行单位招标、宣传推广招标八个方面开展冲击奥斯卡工程。将每年“候选十部冲击奥斯卡奖的电影”以网评、短信、专家评选的“最佳电影”代表中国参加奥斯卡奖的角逐(避免如今“低俗电影”《金陵十三钗》由少数人决定代表国家冲击此重大奖项的反常行为),以此推动中国电影事业的全面发展。官方主流新闻娱乐媒体要建立公平专业的传播机制;要加速提高中国十三亿观众电影的鉴赏水平,使他们学会追捧好片、棒杀烂片;中央到地方政府文化主管部门要迅速建立造就中国剧作家人才体系的奖励机制,使经典巨作有“本”可依;这样就能从根本上“救赎”那些类似《金陵十三钗》过份追求商业利益的电影投资商,让她们在即将死亡的“恶俗电影”炼狱中获得新生,这样也就拯救了类似张艺谋导演的电影艺术家,使他们塑造出更多的“美酒”——排出老百姓百看不厌的经典电影;惟此才能推动中国朝着文化强国的方向稳步前行!
总的评价:一篇专业影评佳作,值得中国的电影工作人员阅读,也值得广大电影观众阅读。分析深刻,感情真挚。作者对中国电影尽快成熟发展的迫切期待之心令人钦佩。(文/独立电影评论人列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