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儿山
在北京的郊区,有一座“百望山”,也叫“望儿山”。是太行山脉在华北地区的尾峰。相传,宋代时期,佘太君曾经登上此山观杨六郎与辽兵之战。因以为名。
曾经在望儿山脚下乘车而过,被那景色震撼。令人称奇的是,北京西郊一带山脉纵横,可唯独望儿山面向着广袤的东北,一望无垠。视野尽头是一条横亘的银色地平线。古代,那是大辽属地,也是硝烟四起之地。这里的山大多陡峭崎岖,可唯独望儿山有一条平缓的山坡,四周山脉环抱,好像太师椅一般威严、稳重。想必当年衰老的佘太君无法攀登太过陡峭的山,难道老天也明白她的心意,特意为老太君搬来一把太师椅?
我想象着,当年白发苍苍的佘太君手执着龙杖,穿着御赐的锦缎华服,在杨家众英雄儿女的陪伴下一步一蹒跚地登上望儿峰,矗立在山峰之巅,以一双浑浊的老眼望着远方时散时聚的旌旗和四起的战火。她的背后是蓊郁葱茏大好河山,面前便是万里疆场马革裹尸。
她的心里会是何等感受啊!
或许担忧更多吧。不然,为何费劲周折寻到这样一座山峰,然后拖着一副老弱的身躯,来到这里观战。果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根据历史记载,杨六郎大挫辽将韩昌,直至将其逼至关外。矗立在望儿峰之巅的佘太君得知这一战报时会是何反应呢?是望着面前的疆场老泪纵横,还是回首背后的山河喜笑颜开?不得而知。杨六郎持枪策马之时,可否感受到母亲千里之外的目光?佘太君于望儿山巅能否看到六郎的战袍随风扬起,又能否听到他面对敌寇时一声“杀”的怒吼?不得而知。
后来读到一篇写望儿峰的诗词,颇受感动。其文如下:
“战云滚滚渡燕山,
杀声阵阵似雷喧。
尘烟弥漫旌旗乱,
望儿台上魂相牵。
一门忠烈杨家将,
两鬓飞霜太君颜。
遥看东北眉头锁,
慈母情怀心浪掀。
忧民为国顶天立,
恨不亲身至阵前。
龙杖顿地地三颤,
太行群峰卷巨澜。
日月飞驰星河转,
坚挺不移有苍岩。
千百年来英雄气,
永存万顷林涛间。”
时过境迁,斗转星移。望儿山依旧葱茏,只是物是而人已非。已经没有了硝烟四起的疆场,取而代之的是北京的高楼大厦。雾霾下是一片灰蒙蒙的地平线。
但是佘太君的石像依旧矗立在山顶,遥望着古辽国属地。山顶的佘太君庙也千百年香火不断。时间就是这样一种奇妙的东西,它拥有细密到人无法察觉的质地,总能把最易流逝的埋葬给过去,而留下最珍贵的。最后,就成了这好一个酣畅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