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读写|《围炉夜话》:弱者非弱,智者非智。
原文
甘受人欺,定非懦弱①”;自谓予智,终是糊涂。
注释
① 懦弱:胆怯怕事。
译文
甘愿受人欺侮的人,一定不是懦弱的人;自认为聪明的人,终究是糊涂的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认为有些人是懦弱的,其实这并不一定是真相;我们认为的聪明人,不一定是真的聪明。
“弱者非弱,智者非智”,甘受人欺,说明此人能忍人所不能忍之事。他可能是蓄势待发,本身就是“有识见,善谋划”的行为。
要知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时局的转换会让当时的“全身而退”变成“能屈能伸”的佳话。比如甘受“胯下之辱”的韩信,在无意义的争斗中宁愿受辱,而将其大智大勇之处用在建功立业上,如此看来,他能成为汉朝的开国功臣,绝非偶然。
所谓“泥菩萨还有几分土性”,天下没有愿受人欺侮的人,懦弱的人在背后还会讲两句气话。真正做到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人,除去无知无觉的人不论之外,大概只有圣人和胸怀大志的人了。
“吃亏是福”,一个有作为的人,宁愿在不断地吃亏中成长,从而变得更加睿智。俗话说一味学吃亏,是处事良方。所以,乐于吃亏是一种自律和大度的境界,是人格的升华,在物质利益上不锱铢必较,在名誉面前不先声夺人,在人际交往中不唯我独尊,这才是真正的强大。
认为聪明的人,不过是只有几分聪明,却非真正的大聪明。建安时期的曹军主簿杨修,可谓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代表,最后因一根“鸡肋”被曹操诛杀。
《三国演义》中一针见血地指出杨修之死与他的“恃才”和“犯曹操之忌”有关。“阔门事件”与“梦中杀人事件”,只有杨修了解曹操的意图,他特殊的才华,其实就是对曹操意图的洞察力,用夏侯惇的话来说, 就是“公真知魏王肺腑也”。因此,这个高明的心理专家,在“众人皆醉” 之时,却可以“独醒”,让曹操就像被人扒光了衣服一样了无秘密。
当杨修再一次从一根“鸡肋”中看出曹操的退兵意图,并毫不顾忌地将之告诉夏侯惇时,曹操终于下了杀意。可怜“聪明”的杨修,看穿了曹操这么多次,却始终没有看出曹操对自己动了杀心,这样的聪明,又何其不是“大糊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