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熟悉,越需要分寸感
所谓分寸感,就是在循序渐进中走进对方的世界,在试探中,细水长流。尊重彼此的空间,了解对方的底线。
从陌生时的小心翼翼到死党的无话不谈,筛了一次又一次最终剩下屈指可数的朋友。在日常交际中这些朋友充当着还能多角色,聚在一起相互打擦,危难之际两肋插刀。因为一些小事,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朋友分道扬镳,从此天涯不相往来。他们之间大抵是因为分寸没有拿捏好,触碰了对方的底线。
有些事情的来龙去脉死党是知道最清楚的,交往中不会有人对他们设防。再一次聚会上L在那里举杯“演讲”,可能是酒精的刺激说话有点夸张。坐在一旁的S说了一句别听他吹牛,这件事情是这样的巴拉巴拉,最后加了一句你当初是这样说的吧?大家哄堂大笑L只好附和,在觥觥交错间我看到了L眼神的无奈甚至有些无助。离散场还有一段时间,我在门口抽烟看到拿着外套要走的L。我们相视一笑,他要了一颗烟。吐着烟圈淡淡的说道——交友不慎啊!我说你们认识很久了吧?6年了他接着说每次聚会他都会反客为主。那晚过后L和S不在“出双入对”,有时和L一起打球遇见S,我寒暄几句,而L心不在焉的看着别处。
很难想像长达6年的友谊,就一句话彻底成为路人。S犯了交往之中大忌,自认为死党可以“黑”一下,但他忘了场合。东野奎吾说过:“我们酒店的人都是是戴着面具的,这个面具叫做”客人”,绝不要试图揭开面具。其实人与人之间都是客人,即便是擦肩而过相视一笑也是一种客人,我们叫做过客。既然是客人我们就要试图满足或者服务好这个人,尊重他们的每一个存在形式。
一些普通朋友或者连朋友都不算的,也仅仅是生命中的过客,加上微信甚至连点赞的来往都没有,只记得有那么一个人。以后的生活见面的机会很少甚至再也见不到,往往这部分人会被我们列入“僵尸友人”,偶尔诈尸——节日收到群发祝语。
还有一部分是交往密切,时常小聚一来二往成为熟人,大家彼此知道自己的兴趣爱好。聊聊共同的话题,后海酒吧坐一坐。嘴里的有空再聚一定是有空再聚,保持在微信聊天窗口中不必下滑太久。
还有就是死党,开心难过一个电话扔过去就能说个昏天黑地的人,随时随地想着对方,即便言语中有些嘲讽,一句去你大爷的!贻笑大方,这样的认可算朋友圈的凤毛麟角。
这样的分类其实就是一种分寸,分寸告诉我们:他是我心目中的谁,我是谁他心目中的谁,知道了这些你们的交往深浅,言行才会有所参考。
在交往中我们总是去顾及到自己和对方的情商,“所谓情商高,就是要把别人放在心上。”“最高的情商叫自有分寸”。分寸感看似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其实不然——取决与对方的感受。比如有人对一些学科就是短板,在聊天中会有这样的声音,你XX学科是体育老师教的吧?这句话很平常啊!对方却怒火中烧,因为他是一个非常尊敬老师的人。所以在没摸清对方的性格品行的时候,请收起那些low到爆的缓解气氛的“笑话”,到最后自己就会成为一个笑话。
越熟悉的人之间,越需要去了解对方的底线。有些人为了证明与他人关系很铁,不惜在众人面前触碰大家众所周知的底线,结果可想而知,碰了一鼻灰不说,周围的人也因此远离。前段时间自己受伤了,出出进进都戴着口罩。有一天我在屋里做饭,拿掉了口罩只听见门开的声音。当时很凌乱口罩离我很远的地方,他说在做饭啊,说着就走向我。我说你别过来出去一下。他听我口气不好,灰溜溜的出去了。我给他发了微信说:以后进门要敲门,第二天又悄无声息的进来。这个人挺好的,但是两次闯门而入,在我心里已经把他逐出熟人的行列。这就是典型的把自己看的太高,自认为熟悉了就不用敲门。他不知道我带口罩是为了不让别人看到,而他自以为很熟看到了也没关系。底线就是对方给你设的分寸,即使关系再好也不要去触碰对方的底线。
没有分寸感的友情和爱情是不会长远的,即使夫妻关系,有耳鬓厮磨也有举案齐眉。每个人在交际时候都是一杯水,有人摸它冷,有人摸它温,有人摸它热。分寸和这杯水的温度成正比分寸感越强体感温度越高,也就是亲密度越高,反之相反。越熟悉的人之间了解的越多,才要把握分寸,因为越熟悉越在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