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随笔随笔散文散文

办公室那些老人儿们

2017-11-29  本文已影响163人  life_240b

17年,眨巴眨巴眼,就到了尾声,站在这一年的尾巴上,真真觉得眩晕,不知不觉,365天已经剩了零头。工作忙碌,环境安逸。这种看起来矛盾的对立,让人内心不狂野,热血不奔腾,直至对时间失去知觉。算来,我已麻木了六年。

还记得刚进入这个安逸的环境时,我是妥妥地以年轻人自居。可以戴着年轻的帽子四处显摆,也同时,承载着老同志的殷殷期望,跑上跑下,里里外外,工作忘我,打杂快乐。

我还记得,办公室里,头发稀疏的董师傅,总是一屁股坐定后,一杯浓茶一手烟,浓茶缓缓,润着沙哑的嗓子,烟头忽明忽暗,一根接着一根,仿佛嘬不尽这人生的百味。那浓浓的太谷口音,直至他退休,我也没有能听懂。只是每日隔着烟雾,看着他脸上激昂的表情,对着错落有致的嘴型,大概猜测,说了什么。

我们的大管家张老师,在那个时候,都被喊做小张。然而,明年,张老师也要退休。她总是风风火火,像踩了风火轮,时而丢三落四,时而颠三倒四,却是工作中的先锋超人,生活中的古道热肠。我们常常挤在办公室里,看着张老师骑着那辆呼啦呼啦的自行车疾驰而去,三分钟后等着她慌慌张张推门而进,不用问,第一句话总是,你们见我钥匙没?这个时候,大家都忍不住哈哈大笑,代老师早就拿着钥匙在办公室等候多时。张老师也是羞涩的一笑,自嘲总是丢三落四,话音未落,呼啦呼啦的自行车早就消失在小树林。

代老师,总是爱开张老师的玩笑,也在去年退休了。体态丰满的她,家底也一样的厚道。今天开着本田,明天换个宝马,大后天,再开个进口的大众。总有眼红的心痒的,跑过来问,这个宝马是你们单位谁的?代老师也觉得显眼,换个低调的车。董师傅,也不失时机的"醋溜"一下富人如何如何,请客请客云云。于是,高手对决,办公室充斥着浓烈的太谷火药味,一句对一句,我只等着大家爆发笑声的时候,紧紧跟上,装作听懂的样子,张大嘴哈哈同乐。而这笑声中,最出众的,非赵老师莫属。

她有着一条金嗓子,合唱独唱都是数一数二。平日里说话自带扩音器。隔着几道门传来的声音,清晰环绕立体声,穿透耳膜直达脑仁。我最喜欢赵老师说话,普通话,还倍儿清楚,听起来真是愉悦双耳,真是应该让她给大家每日培训十分钟,锻炼气息,理解音乐,可是一直没有这样的机会,我们共事三年多,也退休了。有这样精湛业务技能的,还有靳老师。

靳老师学日语出身,也曾留学日本。不知道是不是受语言和文化的感染,从外表到内在,都异常谦逊礼貌,也非常淡迫名利。当人们打破头入世的时候,他却抽身出世。以他的日语水平,早些年在帝都都是可以有一席之地,可是,他却选择了偏居一隅,在这块悠闲的土地,教书育人。我时常感慨,武艺加身的人,为什么偏偏无欲无求。我们大多数,还是不能免俗,在追名逐利中患得患失。

办公室的老人儿们,嘻嘻哈哈,热热闹闹,工作时各自分头而去,闲下来时,挤在一起,说说工资又涨了几毛几,卡上又打了什么钱。顺便唠唠家常,也时不时传递一些学校的大事小情。我只需听那么一耳朵,就可以明了这个月的工资构成及总数,也可以知道,近期的消息。让我这个与世隔绝的人,不那么落伍。然而,当老人儿们一个个退休后,我顿时两眼一抹黑,好像端掉了一个信息中心,眼瞎耳聋了。当然,这不是主要的,失去的,还有一些家的温馨。那些老人儿们,总是给人踏实的归属感,在我孤身来此时,没有碰到勾心斗角的职场,反而,是一个暖心的集体。

如今,后浪推前浪,又来了两茬新人,我那个年轻人的帽子再也戴不下去了,面对86,88年的人,真是觉得时间无情,刀刀催人老。六年,却隔了几代人。退休的那一代老人儿们,新来的一批批年轻人,我夹在中间,不新不旧,我仿佛,已经感受到了老人儿们曾经的心态,用希望的眼神,看着新人的成长。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