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大企业中小单位的生存窘境(一)
企业一旦做大,就会希望向层级化、制度化方向发展,以期通过一个顺畅、高效的管理模式完成整个运作。而在这种结构明晰的生态环境中生活着的小单位却往往会遭遇各种的生存窘境。
这种小单位,涵盖范围很广,位于基层的部门、大型企业的小分公司、有独立核算能力的业务单位,等等。这些直接面向消费者、客户、经销商、生产商的最前沿部分,都可能面临着这样的生存难题。
第一,人力资源管理权限受限。虽然名义上这些单位从人员的培养、招聘,到考核、提拔,都应当有着适当的自主权,但是实际上,大多数这种小单位的人员管理权力是相当狭小,尤其是领导岗位的确定,绝大多数会受到各种外部力量的干预。
当然,这种情况与中国特色的人脉关系有着直接的联系,但是,相比于不在大企业中生存的组织来说,这些小单位遇到的人事上的难题要更为复杂,也更为加普遍。从管理层级上来看,凡是它的上级单位,不论是直属还是非直属,都可能对基层单位提出安排“特定”人员的要求;从基层单位本身来讲,在员工的考核、提拔环节,对个人背景关系的调查很大程度上会影响考核结果;从基层单位对员工管理上来看,人员安排与调动、福利薪酬的分配、个人奖惩等等,都可能受到非客观因素的影响。
大企业中的前沿单位,往往是大企业本身的“感觉器官”。它的人员管理机制一旦受到干扰,不能健康发展,出现“任人唯亲,人际关系盘根错节,底层员工因为企业不公平对待而产生不信任感”等等情况的时候。那么最直接的结果就是这些小单位失去活力,小范围出现的话,企业可以直接放弃这些部分;大范围出现的话,那将直接影响企业对自身及市场的判断,进而走向没落。
当整个市场环境趋势良好的时候,这种问题是可能会被掩盖掉。但是,当市场环境恶化,竞争环境加剧的时候,这种问题极有可能成为促成企业失败的导火索。
第二、建设发展受到的干预太多。凡是大型企业,建设发展环节可以说是腐败的重灾区,因此,无不希望通过各种措施严防死守,譬如集中采购、预算型管理、资金集中管控等等,试图将发生腐败的机会降到最低限度。
但是,这些措施在杜绝经济问题上起到一定作用的同时,也使企业产生了新的问题,尤其是对底层单位来讲。
首先,国内鲜有企业具备制定出一整套详细完备的采购、建设制度的能力,即使制定出来,也很难拥有几十万会严格遵守这些制度的员工。因此,这种制度往往是为了面上功夫而作的,为了规避领导阶层的风险而制定的。许多出了问题的大型企业,从制度层面来看,都有“成熟”的管控制度。
所以,底层单位的建设、发展往往成为大企业领导阶层油水丰厚的“致富之道”。从厂房建设、装修,到机械、办公用品的采购,都可能存在上面插手的可能。同时,这些承建商、供应商进驻以后又往往不接受底层单位的节制,从施工质量到产品质量上往往都会差强人意。
当参观一个名头挺大的企业的下属分公司的时候,假如你看到它的工厂环境、办公环境等等在细节上极为粗糙的时候,一般就可以判断这个企业存底层单位发展建设受到了过度的干预。
微信号:
QQ:350825705
邮箱:yyj20cheng@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