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书可以写成这样,真的让我开眼了…

2023-08-19  本文已影响0人  虎妈安姐姐

“人为什么会喜欢听八卦?”、“为什么亲吻会令人开心”、“为什么怀孕会让人犯恶心?”“相亲时看对眼到底是怎么回事?“,“读心术,真的有可能吗?”“时间是大脑产生的幻觉吗?”,这些看似“不靠谱“的问题,竟是一本科普畅销书《大脑是个1500克的宇宙》的目录。

《大脑是个1500克的宇宙》作者是牛津大学神经科学博士后赵思家的第一本科普书,2017年第一次出版面世,时隔六年,学术研究和写作技巧日臻成熟的赵思家提出修订再版,赵博士也是一名知乎神经科学领域专家、科普作家,曾著有科普畅销书《大脑通信》被“人民日报“推荐为中国好书。

这本再版《大脑是个1500克的宇宙》保留了原版脑洞大开的思路框架,补充完善了最新脑科学研究的学术内容,通过大脑中的生活、爱情、感知、哲学、迷惑等几方面行为解读,为充满好奇的读者提供新鲜、有趣、又不失严谨的神经科学知识。

“正常人的大脑只被开发了10%“,“胎教听莫扎特的音乐会让宝宝更聪明吗?鱼只有七秒钟的记忆,这些到底是以讹传讹的谣言、还是真的有科学依据?带着好奇心一口气读完,竟然惊喜地发现,原来科普书可以写得这样有料、有趣。

1、新鲜

我们所知道的世界,都是由大脑“告诉”我们的,因为所有的感知都由大脑参与,所有的认知都在大脑中生成,我们所有的行为都由大脑执行。但对大脑的了解程度和认知水平,却像面对一个“最熟悉的陌生人”,恐怕没几个人能真正说得清,大脑作为身体最重要的器官,又是如何指挥我们思考和行动的呢?

周末同学聚会,到了知天命年龄的我们,谈及各自年迈父母的健康情况,不禁感慨到,如果有一天,自己失去意识浑身插管地躺在床上,一定要告诉子女拔管,可千万别遭那个罪了,但如果躺在床上的是自己的父母,身为子女的我们却很难做出拔管这个艰难的决定的。除了所谓孝道与否的道德要求,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医学上,失去大脑意识的人,依然是还算是法律意义的人。大脑这个词,确实足以牵动每一个人的神经,AI时代,大脑意识是否真能像电影“流浪地球”里描述的那样,通过小小的一个盘得以”永生“?这本书会提供很多我们之前未知的新鲜内容,部分告诉你想要的答案。

2、有趣

脑科学类的书籍经常会被写的“半文半白”,既想要科学性,又要通俗易懂,其实是蛮难的,作为顶尖高校的博士后,作者在专业性方面毋庸置疑的,但作者多年知乎高产科普博主的身份,让她的科普书非常地“接地气”,单是看那些有趣的目录,便会让你好奇心满分,在正文内容排版上更是是童趣十足,六个章节使用六种颜色做边框,穿插在文章内容的图画和例子,以及不时科普的“冷知识”“额外的知识点”“都会让人会心一笑,原来科学也这么好玩有趣。

比如,你知道人体最短和最长的神经细胞吗?爱因斯坦的大脑真的如传言所说比常人大吗?打鼾的时候会做梦吗?为什么打哈欠会传染?“傻白甜”的人设为什么招人喜欢?闭上眼后,视野里出现的那些漂浮物是什么?人类的嗅觉是与生俱来的吗?大脑是唯一没有痛觉感应的器官,但为什么会有疼痛呢?猫为什么那么喜欢钻到盒子里?...看书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中就掌握了一些有趣又好玩的科学小常识,不仅可读性强,读完之后更是令人印象深刻。

3、严谨

科普知识除了新鲜有趣之外,必须还要让人感受科学严谨性,也就是说,讲明白一个科学原理,需要有大量的实验、案例和观测结果来佐证,引用的案例和文献都要注明信息来源,作者将引用的详细信息按照标准引用格式放在当页脚注中,以此表明文中引用的信息来源,都是经过正规、高质量的脑科学专家们审核过已出版的研究论文。

为方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引用信息,作者在前导部分准备了读书指南,在后记部分列有脑科学专用词汇检索,那些曾经令人望而生畏的科学词汇,比如:腺苷、轴突、基底核、星型胶质细胞、网格细胞、羟基甲位山椒醇... 也变得好懂易记了。

大脑如何“告诉”我们去生活、思考、建立关系、感知世界、探索未来?答案就在《大脑是个1500克的宇宙》这本好玩有趣又不失科学性的科普读物中,搜狗创始人王小川在推荐序中提到“这本书把科普作品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读完觉得所言非虚,科普书可以写成这样,真的让我开眼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