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内耗2
《反内耗》
于德志
41个笔记
第二章 内耗的脑神经机制
>> 第二章 内耗的脑神经机制
恐惧常起因于无知。
>> 第一节 大脑的运作模式
>> 从进化的角度,我们人类其实拥有三个大脑:它们分别是爬虫脑、哺乳动物脑(也称情感脑)和大脑新皮层(也称理智脑)。
>> 爬虫脑主宰着我们的呼吸、心跳、内分泌、消化、免疫等生命基础功能。
>> 情感脑主宰着我们的感受系统,让我们经历各种情绪体验,比如恐惧、愤怒、惊讶、欢乐等;而理智脑则负责控制我们的认知功能,包括语言理解、注意力、判断、学习、记忆、推理、计划、控制、人际交往等。
>> 大脑有两种工作模式:自动导航和理智控制。
>> 所谓自动导航,指的是面对各种挑战,我们依据习惯来做出反应,比如走路、开车、认路、运动等等。
>> 理智控制与自动导航正好相反,我们通过有意识的思考、分析、判断、决策、执行等过程来行动。
>> 从有意识反应到无意识反应,这是我们适应世界、提升能力的过程。为什么很多时候我们“知道……却做不到……”,原因就在这里:大脑更习惯于自动导航,理智脑的调用需要有大量资源支撑,所以它无法独立主宰一切。
>> 研究显示,在自动工作模式下,起作用的核心是情感脑——我们依据感受而非理智快速做出判断、选择、决定。离开了感受,我们会陷入无尽的自我怀疑
>> 没有了感受的帮助,哪怕是最小的决策,他都会犹豫不决。结果,感受的丧失很快让他的生活混乱不堪,最终他失去了工作,也失去了家庭。
>> 理智脑压抑负面情绪本身,就会对我们的心脏和动脉造成巨大负担。
>> 接纳情绪体验,无论它们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迅速停止内耗,将宝贵的身心资源用于及时补足解决问题所需的各种能力;然后坚持用积极的价值观来引领自己的行为。
>> 第二节 停止内耗的四大阻碍
>> 错误的信念:知识和态度会改变行为
>>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面临两大思维误区:掌握信息就可以改变行为,改变态度就可以改变行为。
>> 我们的自动防御反击机制。在感受到自我受到威胁时,无论是现实的危险,抑或是语言的冲击,为了自保,我们的身体会迅速进入战斗或防御状态。研究表明,在这种状态下,我们会主动搜索威胁信息并屏蔽其他不支持威胁存在的信息。此时,我们的行为是习惯性的,我们的认知、理解能力是偏执的——短时间内,我们失控了。
>> 非适应的方法:越挣扎,越痛苦
>> 找不到有效的解决方案,不具备自动导航式的压力处理和问题解决技能,没人能有效摆脱困境!
>> ┃匮乏的资源:身心俱疲
>> 心理学研究证明:我们的身心资源是有限的,自我不仅是一种心理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能量过程。
>> 失控的思维与感受:丧失觉察、行动能力
>> 遭遇重大挑战时,通常我们的反应会呈现五个不同的阶段。
第一阶段:迅速给出结论。
>> 第二阶段:遭遇感受冲击。比如恐惧、羞耻、愤怒、悲伤、沮丧等。
>> 第三阶段:我该怎么办。在感受冲击之后,我们的理智脑会重新启动,并提出一个有效的问题。
第四阶段:寻求解决方案。在处理感受、停止内耗并提出了正确的问题后,理智脑有机会开始寻找解决方案,并做出甄别判断,最终选择一个可行方案。
第五阶段:实施,反馈。
>> 首先,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基本的认知:痛苦是成长的一部分。这犹如爬山,过程可能会充满艰辛,但这是屹立山巅所必须经历的。因此,没有痛苦的生活,也必将是没有满足感的生活。
其次,我们要担负起生活的责任:我能够通过改变与选择思维、行为,掌控我的感受;我是感受的主人,而非感受的奴隶。
再次,我们需要重建自我觉察能力。比如,哦,我陷入了第一阶段,我的生活停滞了,不过没关系,我可以停止内耗,选择重启解决问题的过程,进入下一个阶段。
>> 最后,我们需要处理内耗的有效技巧,比如,如何调整注意力,如何管理不愉快的感受,如何处理思维,如何补足技能、解决问题,等等。
>> 第三节 心理脱困四步走
>> 接纳承诺疗法创始人海耶斯教授在演讲时总结出一个有力的论断:幸福不是人生常态,痛苦才是。因此,我们首先需要学会面对痛苦,不再试图逃避,而是接纳它们、欢迎它们。然后,我们才能节约并调动有限的身心资源,去寻获自己想要的幸福。
>> 脱困第一步:接纳挑战
>> 对很多人来说,接纳只意味着自我说服、漠视或压抑……但所有这些其实只是控制行为,它们不是接纳!真正的接纳里,没有评判、否定、安慰、漠视、压抑等行为。
>> 虚假的接纳,带来的依然是战斗!而真正的接纳,首先需要放弃战斗。
>> 脱困第二步:有效的仪式和持续的努力
>> 仪式练习可以改变大脑结构,进而改变非适应性的思维与行为习惯。
>> 脱困第三步:寻求积极、可掌控的反馈
>> 我们所有的能力,都源于积极的反馈,而所有的痛苦,都离不开消极的反馈。
>> 在困境中,每个来访者都需要确定自己可控的目标,否则,我们一点点的收获,很容易被更大的伤害所掩盖。设定可控的目标并收获积极的反馈,这是重建个人心理灵活性、让来访者有力量重新掌控自己生活的重要一步。
>> 脱困第四步:分解痛苦并练习针对性的处理仪式
>> Tips
当陷入心理痛苦时,很多人会自责,会认为自己出了问题。读完本章,你会发现大脑的运作模式、反应习惯、解决问题的技能匮乏等才是真正的核心。实际上,我们自己无论此时此刻成功与否、快乐与否,永远都是一个有价值的、珍贵的、值得去爱以及被爱的生命!
>> 练习吧
1.生活中,我们经常会体验到“我知道”,但却“做不到”的困扰,你知道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吗?
(1)我的问题:我就是个废物,我很差劲,我没有价值。
(2)环境的问题:我缺乏有效行动所需要的支持资源,没人帮我,我一直都是孤军奋战。
(3)社会的问题:知道却做不到的人多了,我只是个普通人,所以很正常。
(4)习惯的问题:“知道”是理智层面的事,而“做到”是行动层面的事,当我缺乏练习,以及由此形成行为习惯时,我很难自动从“知道”变成“做到”。
>> 2.你能说出下面各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吗?
(1)当我们感到羞愧时,我们的表现不会因此变得更好,而是会更差。
(2)相比早上,我们在忙碌了一天后的晚上更容易发脾气。
(3)当我们情绪激动时,我们常常会体验到“被气昏了头”,或“丧失了理智”。
(4)当家人用无条件满足来回应陷入心理障碍患者的要求,哪怕是无礼要求时,其状态不是变好了,而是变得更差了,行为更容易失控。
3.你能给下面这位讲述自己经历的来访者一些有益的指导吗?
我也想努力啊,可是我做不到啊!每天一睁眼,我就开始想那些乱七八糟的事情,然后我就很难受,特别痛苦,所以我不想起床,也不想梳妆打扮,不想出门。我只想静静地蜷缩在床上,什么都不做。
4.你能指出下面描述中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吗?
(1)咨询师说了,我的问题,源于对自我的过分压制。所以,现在我要开始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说自己想说的话,谁都不要想再约束我。
(2)你已经这么大了,应该懂事了,为什么还是这么不听话?
(3)只要你想,只要你意志坚定,只要你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做到!
(4)宝贝儿,你真是太聪明/太厉害了,我真为你骄傲!
5.思考自己的生活,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你觉得自己是个自由人吗?你是否拥有行动的自由?
(2)当不愉快的感受出现时,你会如何处理?它会影响你正在做的,或者计划要做的事情吗?
(3)当脑海里不愉快的思维出现时,你会如何处理?它会改变你的感受,进而影响你的行动吗?
(4)当不愉快的感受和思维出现时,你能有效处理它们,继续坚持做正在做的或计划要做的事情吗?
(5)当感受与思维控制了你的行为时,你是自由人,还是奴隶人?
6.试着思考一下,当感受和理智出现冲突时,你是如何做的?你的选择和行动带来的结果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