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五维的那些事儿团队管理学习方法

《三脑原理》五维教练领导力课程分享

2016-12-04  本文已影响4987人  老支薯
三脑原理

今晚分享的内容是“三脑原理”。对于三脑原理,相信很多朋友和我一样,对它是“既熟悉又陌生”。为啥这么讲呢,因为这个理论来自神经科学领域,而且它与传统的大脑的划分理论存在着蛮大的差距。那差距是什么呢?

大脑作为人身体最重要、最神秘的部分,控制着我们一切言谈举止,传统科学认为大脑分为端脑、间脑、中脑、后脑(后脑包括脑桥和小脑)以及延髓五个部分,通常把中脑、脑桥和延髓合称为脑干,端脑(俗称大脑)可分为左右大脑半球。美国国家精神卫生研究院,大家注意是“美国国家精神卫生研究院”神经学专家保罗·麦克里恩提出假设,设想人类颅腔内的脑并非只有一个,而是三个。这三个脑作为人类进化不同阶段的产物,按照出现顺序依次覆盖在已有的脑层之上,他说这三个脑的运行机制就像“三台互联的生物电脑,各自拥有独立的智能、主体性、时空感与记忆”。他将这三个脑分别称作新皮质或新哺乳动物脑,即视觉脑或者智慧脑;边缘系统或古哺乳动物脑,即情绪脑;以及爬行动物脑,即脑干和小脑,这个就是常说的“爬行脑”。为了讲课的方便我们接下来讲述的过程中就统一使用“爬行脑、情绪脑和视觉脑”的说法。每个脑通过神经与其他两个相连,但各自作为独立的系统分别运行,各司其职。如下图:

三脑结构分布

下面分别对大脑的三个部分进行详细的说明。首先请问大家一个问题:大脑存在于人体中主要的作用什么? 其实大脑首要的作用就是“生存”,即让我们活下去。它是一个完全自动的系统,控制着我们的心跳和体温。其实不难发现,这所有的一切都是在后台运作,我们从来不需要告诉自己,现在心跳几下比较合适,而且自动化系统是二十小时不间断的运行的。这个在后台不停运行控制着我们生命的,就是“爬行脑”。

爬行脑位于大脑的最里层,是最古老的一层大脑。这个是我们和其他动物共有的大脑结构。无论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爬行动物,还是直立行走的人类,都拥有爬行脑。爬行脑,也称爬虫脑,已经进化了超过1亿年。这个小小的脑干突出部分位于脊柱顶端,它的主要功能是保证身体的安全。因此,当你感到恐惧时,本能脑就会被激活,自动作出战斗、逃跑或静止的反应。 在爬行动物脑的操控下,人与蛇、蜥蜴有着相同的行为模式:呆板、偏执、冲动、敏感、一成不变等,有人开玩笑说这是我们“在记忆里烙下了祖先们在蛮荒时代的生存印记”。爬行脑控制着身体的肌肉、平衡以及呼吸、心跳等自动机能,脑的这个部分一直保持活跃状态,即使在深度睡眠中也不会休息,24 小时处于工作状态。

三脑结构分布

当我们需要迅速反应时,爬行脑非常有用。爬行脑的功能和天赋让我们能迅速对刺激作出反应。当我们的生命或躯体遇到危险时,这种反应的速度非常快,有时甚至比意识还快。比如,当你的手伸向火炉时,在你的意识发现火炉时烫的之前,爬行脑已经指示你把手迅速抽回来了。又比如,当你不小心把手伸向水壶喷出的蒸汽时,在你意识到之前,你已经把手抽回来,保护好自己了。尽管爬行脑负责迅速反应以保证身体安全,但它有时候也会犯错误,会混淆假想的威胁和现实的危险。当假想或真实的危险刺激爬行脑时,爬行脑都会迅速夺取身体的控制权,同时作出战斗、逃跑或静止的动作,来保证身体的安全。这种反应有时是有效的,也值得肯定,但有些情况下则是无效的,甚至会阻碍你获得想要的东西。

早在恐龙时代,本能脑的功能就已经十分完善。尽管爬行脑已经进化了很长时间,能很好地保障我们的身体安全,但它只有确认了身体没有危险,才会允许做出某些重大改变,而这往往会阻碍重大改变的发生。

爬行脑在遇到危险的时候,会有哪些本能性的反应呢?以陈序老师在面授课时讲的“挥舞着大刀的疯子”为例,如果我们在大街上不慎遇到疯子挥舞着大刀朝我们飞奔而来,很可能我们的反应就是愣住,这个就是爬行脑的第一个本能反应:僵住。当我们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的时候,很可能就会撒腿就跑,这个就是爬行脑的第二个本能反应:逃离。那么如果实在跑不过疯子,我们会选择怎么办呢?对,那就是与之搏斗,这个就是爬行脑的第三个本能反应:对抗。

生活当中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作为父母对着孩子吼叫,这个时候孩子的爬行脑会迅速启动,立马僵在那里什么话也不说,但是越是这样,你往往可能越来气,你这孩子怎么回事?其实这时候是孩子的爬行脑保护功能而已,并未他有意识的漠视你的发怒!

工作是否也存在这种现象呢?大家觉得在职场当中最典型的刺激爬行脑的事件是什么呢?批评、指责和最后期限,这些都可能刺激到爬行脑做出反应。比如,公司开会的时候不小心神游,而突然被老板点名发言,就很可能会僵在那里。如果被老板劈头盖脸的臭骂,那我们很可能能就会躲着老板远远的。这个其实就是爬行脑做出的“逃离”反应。当然在上课的时候如果被老师突然点名回答问题,也可能会出现这种反应,相信大家在读书时代都有这样的经历,那一刻你恨不能找个地洞钻进去赶紧逃离现场。

工作中最容易被刺激启动的就是“最后期限”,当时间临近的时候,最后期限会让你想尽办法尽快完成任务,而忽略质量。尽管此时的反应是迅速的,但是这只是古脑的爬行脑在本能的重复以往的动作,这时的创造力是窒息的,是很难产生创新思维的。

大家可以回忆一下自己在生活中,曾经有没有做出了一个反应,然后意识到自己是反应过度了?当我们回想这样的事情时,难免觉得会有些尴尬。其实事实上,我们并没有什么问题。因为在那一刻发生的事情,只是爬行脑以一种无效的方式掌控了我们的思维而已。

大家都知道脑干是人体的生命中枢,控制着心跳、血压、呼吸。因为这个部位掌管着人的“生杀大权”,所以说爬行脑主要负责人体安全。这个就是爬行脑在面临危险或威胁之时会自动开启保护功能,而这种快速反应的保护功能能够使我们及时躲避危险,它会二十四小时不间歇的工作,扫描环境中的安全因素,在遇到危险之时,迅速做出反应。

回到教练的话题。教练的工作是激发被教练者的潜能从而找到更多的可能。那么,显而易见,在进行教练对话之前,需要照顾好被教练者本人。在专业的教练对话当中,有些最基本的要求,比如场地的选择、保密协议的签订、获得被教练者的许可、问问题时表明问题的缘由,甚至教练的表情语音语调都需要考虑到被教练者的安全感。由此,在教练者和被教练者之间建立起基本的信任之后,才能有效地进行教练对话。

同时,逻辑层次理论也可以与这点相互印证。环境、行动、能力这三个层次的感知,是本能脑来完成的。在逻辑层次中,我们曾讲到“归因错误”,即就是将低层次的表现,归结为高层次的原因,而当这种状况发生时,爬行脑就会瞬间启动。关于《逻辑层次理论》,请参阅我整理《五维教练领导力之逻辑层次理论》。

三脑结构与逻辑层次

情绪脑,包裹在爬行脑的外面,在身体结构上被称为“边缘系统”。而“边缘系统”这个词是麦克里恩在1952年创造的,用来指代大脑中间的部分,这部分同样可以称为中间脑,这是一个具有五千万年历史的大脑,主管者情绪与情感,是哺乳动物共有的特点。

情绪脑与情感、情绪、直觉、安全、哺育、搏斗、逃避以及性行为紧密相关,尤其是其中的情感系统更是爱恨分明的,要么喜欢,要么厌恶,根本没有缓冲地段或中间状态,因此,也有人将其称之为诚实的大脑。在恶劣的环境中,几乎所有的动物都是依赖这种简单的“趋利避害”原则,生存才得到保证。

所有的哺乳动物都有情绪脑,能把爱、愤怒、害怕等情绪带到行动中去。情绪脑(边缘系统)给哺乳动物带来了情绪化的生活。​在恐龙时代后期,至少5000万年以前,基本的哺乳动物的情绪脑开始发展。它像一个小手套一样包裹着大脑的顶部。所有的高等动物,比如猫、狗和人类进化上的近亲大象,它们的大脑有98%与人类大脑的结构和功能相同。这个现象或许可以解释,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那么喜欢宠物。因为,我们至少有一部分大脑是相同的!

爬行脑和情绪脑经过漫长的协作,它们已经发展到可以密切配合的程度。两者共同连接身体意识和情绪意识,提供了主动记忆和当下意识。情绪脑会把过去学到的东西与当下体会到的东西结合起来,但不会想到将来和长远的结果。

情绪脑特征之一是,其反思记忆的方式是由内而外的。换句话说,它会投入所有的记忆,就像那些事情正在重演了一样。当你投入某个记忆时,你就踏进了过去的某个时刻,重新体会当时的感觉,重新经历那个事件,就像往事重演一样。

情绪脑特征之二是它喜欢让事物维持原样。当你感到对变化的抵制时,就是情绪脑在控制你的思想。所以,当你设想的东西不能完成,如吃着你曾发誓千百次要远离的点心,或者又一次对你的孩子大吼时,你不是有毛病,只不过是陷入了原有的情绪模式罢了。情绪脑也与口头交流的发展有关系。所有哺乳动物都表现出了交流情绪的能力。在某种情况下,它们还会有意识地运用不同的音调。你可能注意到了,还听不懂人话的婴儿会对音调的变化作出很好的反应。狗可以发出很多种声音,以此来表达不同的意思。如果你学会了认真倾听,你就能通过婴儿发出的声音分辨出它在“说”什么。

情绪脑特征之三是,它考虑问题的方式是“是”或“否”,“对”或“错”,“这个”或“那个”,没有灰色地带或阴影地带。黑就是黑,白就是白,黑白之间没有灰色地带。人们在恐惧中思考的时候,你很容易观察到情绪脑这种非黑即白的反应方式。

情绪脑的基本功能和爬行脑类似,也是在紧急情况下作出反应。情绪脑最关注的是群体、家庭或部落的生存。由于这个原因,当一个人与组织成员共同朝着整体的幸福努力时,情绪脑的作用会发挥到最好。 在一个人发生重大变化前,情绪脑必须确认群体是安全的。理解这一点很重要。即使在当今社会,也有一些次文化群体把群体外的任何人都视为敌人。在一个较小的范围里,你是否遇到过非常坚持自己观点的人?这种狂热人士在很大程度上是被他们的情绪脑控制了。

当你做自己或他人的教练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把情绪脑和爬行脑在进化中形成强大协作关系铭记在心。当它们感觉受威胁时,这些有强大联系的大脑系统就会接管身体的实际控制权。对本能脑来说,这种威胁是身体上的;而对情绪脑来说,这可能是一种情绪上的威胁,比如失恋、对未知的恐惧、对群体的威胁,或者仅仅是生活里的一个变化。

作为一个习惯性的系统,情绪脑关注的是此时此景,关注的是当下和当下的欲望。这个强大的系统与投入式记忆相关,共同阻止了转化式的改变。应该如何克服情绪脑的惯性,获得生活中自己想要的东西呢?你要学会充分运用大脑皮层的力量。

情绪脑是以听觉为主的,它对语音语调非常敏感,这点对教练来讲非常重要。不知道大家是否发现,即使还不会说话的小宝宝,他也可以从父母说话的声调中判断出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当情绪脑接收到不信任、看不起、责备等相关的语音语调的负面刺激时,它就会产生不愉悦、害怕、消沉和排斥感。咆哮是最容易激发负面情绪的语音语调,而咆哮是在压力情况下刺激反应。

当上级在下属面前咆哮,当家长在孩子面前咆哮,这个时候都会无限制的激发负面情绪,使对方处于低能的状态,干什么都不起劲。与之相反,我们可以经常看到,那些充满信任和尊重的团队往往是充满高能量和高绩效的团队。这些看上去很简单,但是在现实工作当中,大家却很少注意。因为我们都是成年人,而我们都假设成年人具备处理自己情绪的能力。在工作当中,我们就应该就事论事,运用逻辑理性思考,而不应该牵扯个人情感。但是现实当中,我们每个人都有情绪和情感,不管你看没看见,它都在那里!很多时候,如果处理不好情绪,你可能没办法处理相关联的事情。在教练过程中,我们首先需要关注的情绪脑对于语音语调的敏感。

在教练中亲和感的建立非常重要,而建立亲和的最基本方法就是“同步”,它就是源于情绪脑的一个特点,即情绪脑喜欢“同一性”,比如说,认识喜欢群居的,人们总是喜欢和自己相似的人在一起,因为这个时候他会感觉到非常的安全和舒适。因此教练对话的顺利展开的前提就是“建立亲和”。而在教练时,教练者需要匹配与被教练者的语音语调语速和节奏,基于此,被教练者才能完全打开,最终双方达到彼此共舞流动的状态。那么,到底怎么才能做到情绪脑喜欢“同一性”这一点呢?我们知道人是群居动物,有家庭有团体又有一定的社会成员结构,而维系这种关系和结构的就是哺乳动物对于情感的需要。

在教练对话中,最强的亲和正是来自教练者对于被教练者的价值观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在“3F倾听”中,第三层次的倾听指的就是“倾听对方真正的情感和意图”,即根据直觉和洞察力倾听对方的优点和卓越性,而这个优点和卓越性就是指对方的价值观。在教练对话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复述”被教练者的价值观词汇,用对方的表达方式,以同样的语音语调和语速来复述。当被教练者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观被理解和被尊重时,强有力的亲和就被建立起来了。

以上我们讲解了爬行脑和情绪脑。其实大脑的这两个结构是互相交织在一起并紧密配合的,它们不能完全被分开,因为它们在一起工作已经五千万年了。爬行脑的自动运行系统,让我们能够避开危险而生存下来。情绪脑让我们能够因为拥有心理和情绪的安全感而生存下去。显然,爬行脑和情绪脑都不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而只有视觉脑才能真正帮我们解决问题,视觉脑只有人类才拥有!

大脑进化史

视觉脑就是我们所讲的高级脑或理性脑,它几乎将左右脑半球全部囊括在内,因为左右脑由一种进化较新的皮质类型组成,故而也称为新皮质,同时它还包括了一些皮层下的神经元组群。正是视觉脑所具有的高阶认知功能,才使得人类从动物群体中脱颖而出,麦克里恩将它称作是“发明创造之母,抽象思维之父”。

在整个人类大脑中,新皮质,即视觉脑占据了整个脑容量的三分之 二,而其他动物种类虽然也有新皮质,但是相对来说很小,少有甚至没有褶皱,而褶皱意味着新皮质的表面积、复杂度与发达程度。脑皮质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就是为人们所熟知的的左右脑。所以我们日常讲得全脑也仅仅只是指视觉脑而已。

左侧的脑皮质控制着身体的右侧,右侧的脑皮质控制着身体的左侧。右脑更多地决定了人的空间感、抽象思维、音乐感与艺术性,而左脑则更多控制着人的线性逻辑,理性思考与言语能力。相对于爬行脑和情绪脑来讲,它是非常年轻的,只有两百多万年的历史。视觉脑的面积很大,有16万亿个神经连接,超过宇宙中可见到的星星的数量。

视觉脑结构

视觉脑控制着大脑的绝大部分智力,凭借它的速度和处理能力,使得大脑比只靠惯性情绪支配灵活一千倍。而这些灵活性和能力,也使得我们能够适应视觉投射视觉推理。也因此视觉脑拥有强大的功能。那为什么叫“视觉脑”呢?

做个简单的互动,你随便观察下四周,看看会看到什么?你可以看到这样、那样、各种类型的东西。如果你看到鱼在水里游动,看到远处灯管闪烁,看到窗外细雨濛濛等等,这些就是投射的光影,即我们看到的。我们说“真正能够帮我们解决问题的就是这个视觉脑”,这又是为什么呢?

请大家随便拿起身边的一个物品,仔细思考:这件物品在被发明以前,存在于哪里?有人会说,存在于上帝的智慧之中,或许这个说法是对的,但是它仅仅是一个观点而无法成为一个科学的理论,因为它无法证伪。

我们说任何东西创造出来之前,都必然存在于发明者的大脑之中。先有一个大致的模样,然后再一点一点的完善清晰,最后根据大脑中的形象再被生产出来。因此在做成一件事情之前,必须在自己的大脑中先看到它。我们只有在大脑里真正看到想要的成果,才有可能将这个成果变成现实。这也是我们常讲“以终为始”、“成果导向”。

当我们陷入困境,一筹莫展时候,就是因为我们看不到那个视觉画面的成果,大脑中一片空白。这种状况就如同我们被关在一个黑屋子里四处冲撞却找不到一个可以出来的门,此时如果遇到高人指点,往往会有“灵台透亮,豁然开朗”的感觉,为啥豁然开朗呢,因为灵台透亮看到光了嘛,看到了一幅清晰的画面了嘛。我们说视觉脑给了我们解决方案,让我们充满创造力。在教练技术中,之所以强调成果框架、强调愿景,其实也是基于这个原因。

视觉脑还有哪些特点呢?你再看一眼刚刚拿起的物品,注意着你大脑中物品的画面,然后使劲的擦掉它。怎么样,擦掉了嘛?你会发现,不管怎么擦都擦不掉,而且越擦越清晰,这个就是大脑的注意力法则:你越注意什么,什么就变得越清晰。即使你想否定它,你也会越否定越清晰。比如,父母对孩子说“不要跑,要摔跤的”。结果却发现,孩子跑得越快了。

其实视觉脑不能对“不要”形成画面,只能对“不要”后面的东西产生画面。你越是强调“不要”,它就越清晰。在教练或者员工辅导中,在描述愿景和目标时,需要将被教练者“不想怎么样”、“不要怎么样”等,转化为正向的表达。因为大脑不能对“不要”产生画面,所以只有将这种“不要”转化为正向的画面,才能够帮助被教练者清晰他的目标和愿景,只有画面清晰才能有可能调动所有的资源去实现它。

现在请你将刚才拿起的物品放到你看不见的地方,然后你再去看你的脑海里还有它的画面吗?显然回答是肯定的,因为大脑能够看见不存在的东西。也正因为这一点,我们才能在大脑里先创造出想要的东西的画面,即使它不存在于现实之中。

我们知道,其实各种“画大饼”,企业的战略规划,都是基于这一点。一个有感召力的领导者,一定是能够让团队看到未来成功画面的领导者,即组织愿景。我们平时期望有假期,有车有房,也是基于此。

试想一下,三年后的今天,你成为了部门主管,一位值得上级信任的下属,弹得一手好钢琴,读完了100本书,成为一个负责任的老公,女儿喜欢的爸爸,有了自己的小汽车,贷款也买了房子,顺利跑完马拉松……这样的画面是否可以实现呢?

当然可以,无论你选择什么,你都可以根据头脑中的画面把它创造出来,一切均取决于你的选择。你选择什么,视觉脑就会将你选择的画面创造出来。每个人大脑的硬件系统是一样的,不同的能力表现仅仅是因为软件系统的不同,所以我们需要通过学习不断地开发我们的视觉脑。只有充分打开视觉脑,看到那清晰的画面,才有可能调动越来越多的资源将看到的画面创造出来。

从逻辑层次的角度来讲,除了愿景之外,还有系统。视觉脑具有系统性思考的能力,能够站在身体之外思考事物的全貌。它不仅仅知道“我是谁”,还会去思考我关心的人他们想要什么。同时,我们也可以让自己站在其他人的角度去看问题。这些就是视觉脑强大力量的所在。视觉脑的重要优势就是视觉规划和系统观察,或者说是全局观,它可以用作未来规划。例如,描绘蓝图,比较和舍弃规划的草案,知道敲定最终计划。这要求大脑非同一般的视觉化能力。

此外,视觉脑是极具合作性的大脑组成部分。它会把战略路径视觉化,从而解决团队中最重要的问题。它可以让你在参与某项活动前能先在头脑中排练。就像你以前可能听说过的一样,所有的事都是先发生在脑子里,然后再发生在现实中。

回顾“三脑原理”,我们会发现,爬行脑是“非此即彼”的大脑。它认为要么是朋友,要么就是敌人;要么是安全的,要么就是危险的。而情绪脑也是如此,你要么是爱我的,要么就是不爱我的。这两部分大脑非常喜欢安全和舒适,对于习惯性的环境和行动感到舒服。

我们说“每一个行为背后都有一个正向的动机和意图”。爬行脑的正向意图是生存,情绪脑的正向意图是归属感,而视觉脑的正向意图则是创造、创新和探索,是聚焦未来,完成计划和实现目标。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