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思而后行
2023-12-14 本文已影响0人
李骏德
试看一个例子:一只球拍和一个乒乓球总共11元,球拍比球贵10元。问,球多少钱?
许多人立即给出答案:球是1元。我曾经在车间里问过好几个人,都这样回答。
对不起,这个答案是错的,正确答案是0.5元。
10.5+0.5=11 10.5-0.5=10
可是这么简单的数学题,为啥有人会算错呢?
不是谁不会算这道题,而是因为他们觉得太简单了,犯了思维跳跃的毛病。
思维跳跃是一种常见的认知偏差,表现为仓促地做出决定或者得出结论。在《思考,快与慢》等书中,给出了背后的原理。
心理学上通常会区分两种认知加工过程:系统1,自动化加工,适用那些程序化的、容易的、自发的想法;系统2,受控加工,是有意识的推理分析,是深入的思考问题。通常情况下,系统1是自主运行,系统2处于不费力的放松状态。只有当系统1运行遇到阻碍时,便会向系统2寻求支持,请求系统2给出更为详细和明确的处理方式来解决当前的问题。
思维跳跃的问题就是系统2的调动程度更低,他们更容易受到诱惑,更有可能接受“一见钟情”的结论,更可能赞同阴谋论;他们得出的结论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检验和质疑,也可以说他们没有三思而后行。
有一点我很困惑: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应该越来越丰富,上当受骗的概率应该越来越少;可事实上,有大量的老人上当受骗,甚至变成要重点保护的对象。
为什么呢?因为过多的依赖系统1,程序化的自动化的处理事情;系统2,即深入了解认真思考的过程太少了。
有一个笑话,说现在什么人最真诚?答案是:骗子。他们是真心实意地想骗你钱,他们也是处心积虑地想骗你钱,他们是运用系统2的好手、高手。仅仅就防止受骗这一点,我们怎么能不运用系统2,不三思而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