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命由我不由天
来北京工作之后,才发现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好大,同样是九年义务教育,同样是大学毕业,为什么谈吐、气质、能力相差这么多,很是苦恼,不知道自己这些年错过了什么,一直也在刻苦学习啊。其实在接受学习教育之前,不同阶层的孩子在各方面包括语言上已经拉开了差距。原因在于底层家庭相对于受过高等教育的家庭,不仅主动跟孩子的交流很少,而且当孩子发出信号的时候,受过高等教育的父母会郑重对待和交流,但底层的家庭则懒于回应。底层家庭希望孩子乖顺、服从,这样的孩子能更安全地在底层社区生存,但是底层逻辑也让孩子很难面对更广阔的社会。
记得应该英国有个纪录片《人生七年》,从7岁开始,通过几个七年来记录这些孩子一生的生活轨迹,我们发现在7岁时他们的差距已经明显的看出来了,学习态度、人生态度甚至作息规律不同阶层完全不同。不同阶层的孩子对生活意义的理解也不同。我们所赋予生活的意义,就好像我们事业的守护神一样,而我们赋予生活的错误意义却像附在我们身上的恶魔。
生活的意义是什么,这是个伴随我们一生的哲学问题。从出生之日起,我们就摸索着追寻这种“生活的意义”,即使是婴儿,也会想办法估计一下自己的力量,以及这种力量在环绕着他的整个生活中所占的分量。在生命开始的第五年,儿童已经发展出一套独特而固定的行为模式,这就是他对待问题和工作的模式,也就是说5岁时人与人之间就已经拉开差距。
假如一个人,他的爱情生活很不完美,他对职业也不够尽心尽力,他的朋友很少,因为他发现和他的同伴接触是件痛苦的事,那么,从他在生活中所遭遇的这些拘束和限制,我们可以断言:他一点会感到“活下去”是件艰苦而危险的事,生活对他来讲机会太少而挫折太多,他的活动范围一定非常狭窄,这与他对生活的意义的判断有关,生活的意义对他来讲是保护自己免受伤害,因而他倾向于把自己封闭起来,避免与别人接触。
假如一个人,他的爱情生活非常甜蜜而融洽,他在工作上取得了可观的成就,他的朋友很多,他的交际范围广泛而成果丰硕,我们可以据此而断言,这样的人必然会感到生活是一种富于创造性的过程,生活中充满了机会,却没有不可克服的困难,对于他来说,生活的意义在于与同伴携手共进,并作为社会的一份子,为人类的幸福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们的出身,我们的原生家庭都是我们无法自己选择的,但是我们可以决定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同样是生活在糟糕环境下的两种人。有着积极人生观的人,他会觉得:“我们必须努力改变这种糟糕的环境,从而确保我们的孩子不再经历这些不愉快。'另一种消极的人会觉得:”生活是不公平的,别人总是占尽了便宜。既然世界这样对待我,我为什么要善待这个世界?“所以经验、经历并不是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人们一般不会会经历过的打击所困扰,我们被我们赋予经验的意义决定了自己,意义不是由环境决定的,而我们则以我们赋予环境的意义决定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