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觉察自己的情绪开始
与人相处,不管是孩子、伴侣、父母、朋友、同事、亦或是陌生人,总有触动我们情绪的时候。通常我们会认为“是他惹我生气”、“是他太过分了”、“这事令人生气”……特别是孩子这一弱势群体,和家人这一让我们相对有安全感、并容易界限不清的群体,通常会成为我们发泄情绪的对象。
在我们心静如画的时候,想想关于情绪的这个话题,其实不难发现:在心理过程中,情绪过程是稳固并拥有隐性的影响力量的,如果情绪没有处理好,就总会对类似事件造成负性干扰;并且真正触发我们情绪的不是别人、更不是事件,而是我们自己,是我们自己心里的一个预设、一种认知或者相应的情结。
如果想要探寻自己情绪(特别是已经对自己的社会功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的情绪)的更深层次的原因,我们需要专业的帮助,才能更有效。如果是想更多的了解自己、调整自己,让生活更和谐,那么我们自己其实常常可以有效的帮到自己。
比如,作为母亲,我在教养孩子、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有时会发脾气。起初,在发完脾气后,看到孩子难过的样子,我会后悔自责。有一天,我就和孩子聊我发脾气这件事,聊着聊着,我突然发现自己的情绪有一个触碰点——早上,我感觉上班时间紧迫了,看到孩子吃饭不如我希望得快,我就会催她、唠叨她,甚至发火。进而,我发现,其实真正引起我脾气的是“时间紧迫带给我的焦虑”,并不是孩子吃饭快慢的问题,因为她吃饭的速度是一致的。有了这个发现和觉察,加上我之后的理性分析,再次出现相同情景的时候,我的火气小了很多,不再会因为这个在孩子身上发泄情绪,因为这个火气来源于我自己而不是别人,我和孩子分享了我的这个发现,并且和孩子商量,下次再遇到时间紧张的这个问题,我希望她能帮到我,孩子很爽快的说她愿意尽量加快速度,多可爱的孩子呀!
用这种方法,我又发现了两个我和孩子相处时我的情绪触碰点,不用说,孩子又减少了一些情绪受害的次数,更让我高兴的是,孩子受我影响也会慢慢尝试了解自己的情绪、管理自己的情绪。
这种方法,整理下来就是:
首先,在平静的时候,我们可以经常总结一下“我总在哪些事情上发脾气”;
其次,在下次发脾气的时候,去感受自己的情绪,觉察自己的情绪是什么,是愤怒,是焦虑,是忧伤,是委屈,是失落……
接着,我们去思考“这件事情(孩子的行为)和我的情绪是客观的因果关系吗”,“真正让我愤怒(焦虑、忧伤……)的是什么”,“发脾气对于解决这件事情效果好吗”,“什么是更有效的方法”。
这种觉察,不光适用于和孩子相处,其实,在我们有情绪的任何时候,都可以使用。当然了,有些情绪是正常的,健康情绪不是指时刻处于阳光状态。而是,我们所表现出的情绪应与我们所遇到的事件呈现出一致性。如果失恋了,伤心是正常的;如果遇到抢劫,恐惧是正常的;如果亲人离世了,悲伤是正常的;如果被误会了,愤怒是正常的。所以,当我们的情绪体验符合客观事件时,可以第一时间暗示自己:我现在的情绪是正常的,这样一暗示,情绪张力就会下降,内心自然恢复平静。很多时候人的痛苦并不是来源于情绪本身,而是来源于对情绪的抵触。我们也要学习接纳正常的情绪。
向着爱、和平、喜悦的心境迈步,就从觉察自己的情绪开始吧!
翟涛红《看见》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