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 《凡人大事》
当我走到剧院的时候,才发现,这里曾经来过。
翻看朋友圈才发现上次来是2015年,经历应该以某种方式储存,才可堪回首。
同样感慨的是,曾经一起看剧的人,已然天涯四散。仍要感谢曾经相伴,冲姐,是你带我看了人生第一场话剧,还是第一排中间的位置。在时光的这趟有去无回的列车上,聚散终有时,愿每一段相逢时快乐,离去时坦然无憾。
感念过往,更珍惜当下。
当我看到这部剧简介的前两句的时候,就知道它是我的菜。当下现实的生活状态,中年焦虑。
从心理学解释焦虑:自我认知失衡,人目前所处的水平和预期水平不符,预期可以来自于自我预期,也或是社会职责。换句话说就是:你和你期望中你或者你应该成为的你有差距,所以你很焦虑。中年焦虑,更多的是社会职责中“上有老下有小”的焦虑。还没体验,或许没有过多发言权,我能想到的是,给父母长辈更多的体谅和理解。
这部剧中展现的焦虑,正是第一种,现实的自己和预期有差距。
主人公张少鹏目前是某理工大学体育老师,和曾是班花的老婆在学校开健身房,虽然要操心健身房可能会被学校关闭,以及买房买车等事情,但小日子也算是悠哉悠哉。直到曾经给自己“提鞋”的宋“面瓜”成了省政府、学校高薪从美国请回来的宋“院士”出现,打破了他平静的生活。
他曾是省乒乓球锦标赛亚军,从没当过陪练,班里个个男生仰慕的班花,追求他多年最终成了他的妻。如今不惑之年的他,即使从不再碰乒乓球,即使只能买得起番禺的房子,即使要讨好学校领导,依然自得其乐自视甚高。他已然忘了曾经在体育场上给他提鞋拿衣服的宋“面瓜”,在好友大杨张罗同学聚会中,提起宋面瓜要回来了,还在想着如何帮他安置吃住。直到宋“面瓜”在校长和主任陪同下,以宋“院士”的身份出现,二沙岛住房,小红楼实验室等等,都给他强烈的对比冲击,自尊全面被碾压。他从一开始的拒绝,幻想不认识宋院士就一切如常;到承认后的愤怒,责怪妻子,责怪朋友,责怪学校领导;再到后来的沮丧,绝望,破罐子破摔。直到好友大杨癌症离世,才终于醒悟,“运动要学会平衡,失衡就要跌倒甚至受伤”,所谓平衡,不过是告诉自己接受现实。
人们对于突发事件的情绪变化:拒绝、愤怒、绝望、释然,剧本对于情绪的处理是合理的。绝症患者在听到诊断结果后的反应往往如此。
而为什么张少鹏可以走出锦标赛亚军的光环,一面唯唯诺诺的处理日常权钱琐事,一面自得其乐的生活,却不能接受昔日好友的载誉归来呢?就像人们往往可以接受并大力赞扬不认识的“天才”逆袭,却不爽周围曾经不起眼的人超越自己呢?
因为自尊。而自尊心受挫,正是自我期望和现实有落差。而对别人的期望和现实的落差,对自尊的杀伤力更大。
自我认知的期待值,比如年少的梦想,奋斗的目标,或者周围人的期望。期待的建立,有着对此刻付出的信念,而对回报的判断,带着社会参比性。也就是说,我们对自己的预估,带着对比的性质。比如:那个奥运冠军,曾经是某省锦标赛冠军。所以你作为这个省的亚军,那么你和你的周边人会认为你有潜力成为奥运冠军。
“别人可以做到,你为什么不可以?”这样的思维,一定程度上激励我们要求自己去努力进取,但是一但现实低于期望,则会产生“我不如人”的失落,绝望,最后坦然接受。可是突然有一天,一个你熟悉的人,曾经期待值比你低的人,一下子超越你的预期,这对已然释怀的你,简直是致命的打击。
“为什么他都可以,我却不可以?”中年焦虑的另一种,时刻可能出现的别人超越自己的现实,引发的自我怀疑。
张少鹏是遇到了好友大杨突然病逝的打击,明白了生命的脆弱,所以在破罐子破摔之后和现实握手言和,承认宋院士的存在,告诉自己要找到平衡。这是心理学的释然,是佛教的豁达,是道家的无为。可这到底是生存的智慧?还是生不由己的无奈?
剧中说:“人至少在某些领域,要平衡自己的思维、感情和选择”。
但是我想说,如果可以,请给自己更多的选择权。
选择不对比别人的弱势是气度,选择无视别人的优点是逃避。碌碌无为还告诉自己平凡可贵那是自欺欺人。
而生活琐碎,于无常中,发现小确幸,即是幸福。
最后,说到话剧表演,六位肢体表演都相当到位,旋转舞台设置让灯光投影把氛围渲染得很好,音乐处理暗合心理变化。除了结局的吻戏处理有点太过,整部剧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