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人心的《庭莎记》
作者:晏殊
原文:
“介清思堂中讌亭之闲隙地,人迹罕践,有莎生焉。予思唐人赋咏间,多有种莎之说。且兹地宛在崇堞,车马不至,柔木嘉卉,难于丰茂,非是草也,无所宜焉!于是画修径外,悉为莎场。援之以丹槛,溉之以甘井。光风四泛,纤尘不惊。夫万汇之多,万情之广,大含元气,细入无间,罔不票和,罔不期适。措置有规,生成有术,兹一物也,从可知矣。偃藉吟讽,无施不谐,倘与我同好,庶几不翦也。”
此散文是晏殊佛老思想的表现。记述讌亭本是弃地,之间隙地砾石遍布,而莎草耐旱,蔓延其上。吏卒除草不尽,艰辛不已。因为这块地适合莎草生长,加之他又怜悯吏卒的辛劳,于是作者就决定种莎草,结果“光风四泛,纤尘不惊”。
既让莎草这无用之用有用,又推恩及下属,使之免除辛劳,得尽君子的仁爱之心。
这篇散文在理解上我感觉是有些难度的,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参考了网上的资料。晏殊在有为和无为中始终保持着同样的姿态,并没有因为党争而失势,这足以说明与他的精神世界和政治修养密不可分。
有人说晏殊身上缺乏一种当仁不让的刚毅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既置身于权利斗争中心,又具有自省;他厌争斗,不喜欢言兵,不参与党争,喜静、喜调和并选贤任能。
有论者以为他是将儒家的中庸之道、道家的处政以无为以及佛教的中道观思想三者相结合,自觉地按照时代培养完善自我的结果。
晏殊独特的处世观及为政观很耐人寻味。古来贤者多诤臣,少有能全身以退者。但晏殊却似一股不同寻常的流派,让学习后的我深深陷入思索。
首先,他在政治上是非常成熟的,知道当官最忌讳什么,同时他时刻褒有是非观和底线。
其次,他非常注重修德养性。他深知名利乃身外之物,唯有自己的身心会伴随一生。
再者,他对生活看得通透活得自在。从昨天的《更漏子》可以看出,他的生活状态非常让人羡慕,眼中无处无美景,生活质量高且交友广泛,在当时肯定是个知名的社交达人。
这是今天的阅读分享,我是挹洗俏月,祝您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