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读书
昨天写了一篇不是冤家不聚头的小小说,感觉不是触了什么敏感词条,点击申诉,到昨天下午也就解锁了,好高兴,可是却是高兴得太早了,我发现文中有一个错别字,我就改了一下,谁知重新发表后,又被风沙了。看来这个错别字不能改,一改又引起关注,由此发现没有注意到的地方,就会郁闷了。
我百思不得其解,现在写个文章真是步步惊心啊。我又不是圣人,难免要写错别字,有些拿巨奖的大作家还把心灰意冷,他在疏忽大意时还写成心恢意冷呢,何况我辈名不见经传,也不见报载的写作小白,写个错别字,那笃定是鼻挺峰上淌米线——还不是很自然的事情吗?没啥大惊小怪的。余非圣人矣,写错字免不了也,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今天想来想去,还是写谈读书比较稳妥,只要不岔题,估计没什么问题,根本不必要担惊受怕,更不必成为惊弓之鸟。那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紧张状态,肯定要让人心里忐忑不安啊。
我谈读书,不是谈读书可以带来美好的精神享受,也不是谈读书可以发现作者的优美语言和高超的文学艺术造诣,我是谈读书读熟了,就可以写出漂亮的文章。
古语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话有一定的道理。君不见古圣先贤,他们在孩提时,都是在私塾学堂里摇头晃脑地读那些写得挺顺溜的诗,当然不是读了三百首,其实读了成千上万首诗,古人多把三百当成很多的代名词,跟九千九百九十九,跟十万八千,等等,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幼学如漆,这些诗都如漆一样漆在心头,想忘也忘不了啊。幼学如漆,敬请刻骨铭心。
因此,这些饱读诗书的青少年,将来写的诗,肯定要比生搬硬套诗词平仄韵律谱的人,写的诗要优秀多了。你看,写出“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些气势豪迈奔放的诗的李白,他小时候被一个善良慈祥的磨铁棒的老婆婆点化,他知道,只要功夫深,铁棒也能磨成绣化针,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颠扑不破的真理,所以,他刻苦读书,最终他成为不可逾越的一代诗仙。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也是古人说的,经过千万年来的检验,至少我相信这两句诗。读书吧,熟读好多优秀的书,我坚信,至少我熟读优秀的书,一定能一天比一天地写出好漂亮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