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味姐说历史简宝玉分享会日更写作打卡

古代人会说外语吗?出国的时候语言不通咋办

2018-05-25  本文已影响7人  怪味姐

现代各种技术都很发达,出国只要带一部手机,就可以翻译各种语言,旅游去泰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都毫无压力。

有的好奇宝宝可能跟怪味姐一样好奇,在古时候别说英语了,就是各地方言沟通都有一定的障碍。

那历史书上的张骞出使西域、玄奘西行、郑和下西洋的时候都是怎么跟歪果仁交流的呢?

别急,怪味姐带着大家一起来一看究竟。

最早的与外国交流应该是出现在商朝,那时候商品交易现象刚刚出现,商朝的商人带着他的家当到处贩卖,就来到了交界处的朝鲜,遇到了朝鲜人。

朝鲜人:俺娘哈塞呦

商人:大哥,买乌龟吗?这龟壳相当结实,还能刻字。

朝鲜人:摸或者摸噶?

商人:大哥,买一个乌龟吧,便宜。

……

于是,商人抢了朝鲜人的泡菜,并给他留了个乌龟。

到了西周的时候,大家的交流开始多了起来。这时候人们意识到有个翻译官是多么重要,于是西周出现了最早的翻译官。

有一次一个越南的使者进宫找周文王,叽里呱啦说了一大堆,谁也听不懂。于是周文王请了九个翻译,译了又译,终于让周文王听懂了。

等到了秦朝,中国开始统一,于是开始推行“雅言”和“通语”,大致就是全国使用同样的语言。

汉朝的时候匈奴太猖獗了,汉武帝一个人打不过,于是叫来了张骞——

“张骞啊,你去西域一趟,告诉他们跟我一起去打匈奴。”

张骞说,行是行,但是我也听不懂他们说话啊。

于是他们俩找了精通西域语言的堂邑父随行,一去十三年,没联合成西域,倒是开辟了一条丝绸之路。

这条丝绸路上,翻译官逐渐多起来,不管专业不专业,手脚并用,只要大家听得懂就好。

专业翻译官的出现应该是在郑和下西洋的时候,明朝,海外贸易开始取代陆地贸易,海上丝绸之路空前繁荣。

郑和一路去了39个国家,这时候不仅限于听得懂了,还得能写出来啊。这时候,马欢、哈三等等这样的翻译官就出现了,比如马欢还写了游记《瀛涯胜览》。可以说就翻译官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

到了清朝的时候,虽然闭关锁国,中外交流基本停滞。但是汉、满、蒙、藏四门语言互译还是很重要的,皇帝批阅文件的时候,就需要这样的翻译,和珅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和珅不仅是优秀的翻译官,还是杰出的外交人才。

鸦片战争之后,外国人靠着洋枪大炮打开了中国紧闭的大门,中国人开始被迫学习外语,之前怪味姐看到一个视频就是慈禧太后御前考德龄公主的英语口语。

那时候怪味姐发现,自己的口语水平可能真的还不如清朝人!

古代人会说外语吗?出国的时候语言不通咋办

清朝末期的时候,设立了同文馆,专门培养英文、法文、俄文等语种的翻译人才,中国的翻译官也终于从“兼职”变成了“专职”。

新中国成立之后到现在就更不用说了,很多小朋友从幼儿园开始就会说一些简单的外语了。

不过,一想到很多很多年前,我们的祖先曾经在翻译这条路上做了这么多有趣的贡献,怪味姐就觉得十分亲切呢~

(简宝玉写作群日更打卡第24天)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