琢玉
中国玉文化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玉器就已从普通石器中脱颖而出,成为“礼”的化身,之后更是渗透到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君子无故玉不离其身” ,贵族妇女亦是“环佩叮当” ,莹润光滑的玉器摆件令人爱不释手,反复把玩。然而玉石虽然有着美丽的本质,在开凿之初,却与顽石无异,只有在经过能工巧匠的精磨雕刻之后,才能华丽蜕变成美玉,作为永恒的艺术品流传至令。
美玉之上的一笔笔划痕、一道道磨迹、一处处纹样,都体现了工匠们对自然的感知、对生活的向往和对美的领悟,体现了融于其中的“人的精神"。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古人也不缺乏对美的认识,中国古代的玉器绝大多数属于装饰品。饰玉自新石器时代出现以来一直盛行不衰,大体可分为冠饰、发饰、项饰、身饰、腕饰、腰饰和嵌饰,两周时期,随着“君子比德于玉”思想的深入,佩玉之风日盛,玉的造型和纹饰也多样化,在此发展中,逐渐形成了隋唐时期繁荣的局面,明清时期,吉祥寓意的玉佩饰丰富多彩,琢玉工艺精湛,令人叹为观止。
美玉如斯。
经过能工巧匠的精雕细琢,玉石终于褪去粗糙的外衣,蜕变成华美的玉器。
琢玉成器。
正所谓“玉不琢,不成器” ,璞石不经过精心雕琢,一块玉从其貌不扬的石头变成精美的玉器则与顽石无异。需要经过玉匠细心选料,并根据玉料的大小、形状、颜色变化进行精心设计和认真雕琢,如此才能完美成器。
玉作为“通灵”之物和美好的象征。中国是礼仪之邦,玉是表达礼不可或缺的物,它所扮演的角色也因时代不同而不同。远古时期,玉主要是为天、地神灵、宗教服务,有着特殊的意义,因此玉礼器都是唯大唯美。秦汉以后,玉不再是贵族的专属,已逐渐走向平民化、世俗化。
玉日琢,石日磨,唯有精琢细磨,璞石才能成玉。纵观古玉的加工工艺流程,可以发现其设计独具匠心,其琢磨一丝不苟,其纹饰清新流畅,充分体现了古人高超的想象力,凝结了古人智慧的结晶。当璞石蜕变成美玉,就脱离了其自然属性,成为美的化身,成为人们衷爱的对象。无论是远古的先民,还是生活在今天的我们;无论是至高无上的君王,还是平民百姓;对美的追求,从来没有因为时间或身份的不同而改变。古人惜玉,并非只醉心于其华丽外表,更注重其可贵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