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赏析

《七月》赏析

2019-01-24  本文已影响29人  东篱文集

      【按】本篇是临时调整过来让我帮别人写的。或者因为别人写的不好,或者因为人手少来不及完成,才让我写的。也是因为赶时间,文章欠缺深究。后来没有赶上刊登,出的书里没有我写的。现在,我把它原文照登出来,算是历史的真实记录。如果不好,权作教训之证物。

《七月》赏析

    《豳风》是十五《国风》中最早的作品。豳,在今陕西省旬邑县和彬县之间。周族的始祖后稷最初在邰地(今陕西武功县(定居,风流时代,因遭受东方部族的侵扰而被迫迁到了豳地,定居下来主要从事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七月》就是这一时期的作品,他叙述农事生产情况,多角度、全方位地反映了周出社会生产的各个方面。闻一多说,它是“一部韵语的《夏小正》或《月令》”(《闻一多全集·歌与诗》)。

      《七月》共八章,八十八句。诗中写奴隶一家在严重剥削制度下从事艰苦的劳动,为奴隶主耕织、打猎、盖房子、凿冰、造酒等,而他们自己却无衣无食,得不到基本的生活保障,反映出奴隶社会的罪恶。这一主题是贯穿在季节更替、农事变化的叙述以及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对比之中的。读来既使人看到一副风俗画、农事图,又使人为这一不平等的社会现实而愤懑。

        首章写冬去春来,一年农事的开始,奴隶全家劳碌辛苦却衣不蔽体,展示出不平等的社会现实。“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既说明时间的更替,又交代奴隶的劳役,他们把丝麻之事刚收拾完毕就要为奴隶主裁制寒衣。然而当十月过后,“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的时候,他们却“无衣无褐”,发愁“何以卒岁”。这短短几句,于对比之中深刻揭露出奴隶社会的本质:劳而不获,获者不劳。即使这样,奴隶还要被迫从事劳役:“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赶紧修理好农具,准备春耕。这当然也可以看出奴隶的勤劳。结末二句在“同我妇子”与“田畯至喜”的对比当中,再现出奴隶主及其监工对奴隶的役使和奴隶们繁重艰苦的劳动:因为劳役艰苦驱使无度,故而“馌彼南亩”,连饭也要送到地里去吃。

        次章在时间上紧承首章,又以首章前两句领起,写春天奴隶们的采桑劳动。“春日载阳,有鸣仓庚。”春天来了,阳光明媚,仓庚鸟婉转鸣唱,本来是一幅优美的春乐图。然而这只是奴隶主的欢乐,奴隶所有的只是提心吊胆。“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姑娘不但要被迫去采摘桑叶,而且还要担心奴隶主的欺负。“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那些荒淫无耻的奴隶主贵族公子还经常猝不及防地糟蹋她们,使她们被役使的时候还不能安心。足见奴隶们被驱使蹂躏的程度了。第三章沿着次章采桑养蚕写下来,突出写了蚕养成时的情况。“八月萑苇”是说八月收割芦荻,以待明年养蚕之用。“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条桑,是整枝。女桑,即嫩桑。养蚕过程中,修剪桑枝也很重要,就像果树剪枝一样,修剪桑枝是为了提高桑树的用叶率和桑叶的质量。“七月鸣鶪,八月载绩。”以候鸟鸣叫标志季节的变化。此时蚕已养毕,丝已抽好,于是开始料理纺麻之事了。可见奴隶劳动是多么紧张。然而得到的是什么呢?虽然她们织出麻布“载玄载黄”,极为好看,但最终却要献给奴隶主贵族。“我朱孔阳,为公子裳。”言语之中,流露出奴隶们的愤愤之情。

        第四章在叙述季节物候的同时,主要写了农闲时的狩猎活动,展示出劳获不均的社会画面。四月里王瓜开始孕穗,五月蝉吱吱鸣叫,八月收获庄稼,十月草木枯萎凋落。到了十一月,奴隶们不能从事种植劳动了,便被迫前去狩猎,或者打狗獾,或者猎狐狸。但狩猎之物,却要用来给贵族公子做皮袄。十二月寒风凛冽,却还要被集合起来,继续打猎。然而“言私其豵,献豣于公”。还要把肥的、大的送到奴隶主的家里。这不正像《伐檀》一样,向奴隶主贵族了控诉吗?正因为奴隶们对这一不平等的现实有比较清醒的认识,所以以下三章所写便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鲜明对比了。第五章,居住。用昆虫的鸣叫和蟋蟀的避寒迁徙,形象的表现了季节的变迁。秋去冬来,严寒将至在死亡线上捱延岁月的奴隶该怎么生活呢?“蟋蟀入我床下”说明奴隶居室的破败。“穹室熏鼠,塞向墐户。”则不仅说明奴隶们住室荒凉,人与蟋蟀杂处,还要经常受到老鼠的侵扰并且要过冬,就要堵住朝北的窗户,用泥巴涂严门缝。这与奴隶主披裘住公堂的居住条件相比,其穷富差别已是无法度量的了。第六章,饭食。着重按月份变化举出夏秋间的水果、蔬菜、枣、稻、瓜、葫芦、麻子等。值得注意的是:“为此春酒,以介眉寿”,是制造春酒,预备将来给主人祝寿;“采荼薪樗,食我农夫”,是采苦菜,伐臭椿,用来养活自己。在生活条件上,这不正是“劳者不获,获者不劳”的具体写照吗?第七章,劳动。叙述秋收秋种季节的繁忙景象。秋天既是收获的季节,又是播种的季节,这一点,即使是今人也能体会出其中的繁忙程度。一方面是“筑场圃”,准备“十月纳禾稼”,一方面是所有农作物都要成熟,“黍稷重穋,禾麻菽麦”都要劳作。还有“昼尔于茅,宵尔索绹”的家务,加上房屋需要维修的临时性活路,和“其始播百谷”的重要工作,本来就够繁忙的了,然而还得“上入执宫功”,额外被迫再给奴隶主干些义务。这里既写出了奴隶劳作的繁忙,也表现出奴隶主剥削的残酷无度。

        第八章叙述一年中的非生产性事务。主要突出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当“九月肃霜,十月涤场”之后,奴隶们还要去“凿冰”“纳于凌阴”,以备奴隶主贮藏东西之用。本来奴隶们食不果腹,可奴隶主凿冰还要“献羔祭韭”,以至于“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去为奴隶主祝颂长寿。虽然没有强烈的感情抒发,但却引人深思,表现力强。

《七月》赏析

        全诗用现实主义表现手法,全面深刻地再现出奴隶们一年之中所从事的农事劳动和生活情景,内容广泛,包罗万象。清人姚际恒说,此诗“鸟语、虫鸣、草荣、木实,似《月令》。妇子入室,茅绹、升屋,似风俗书。田官、染织,狩猎、藏冰,祭献、执功,似国家典制书。其中又有似采桑图、田家乐图,食谱、谷谱,酒经。一诗之中无不具备,洵天下之至文也”(《诗经通论》)。如此博杂的内容,作者是如何表达并显示其实质的呢?其法有二。一是网状结构。诗中以衣、食、住为经,以月令和相应的劳作为纬,以人事万物,叙述季节变化、物候特征和人事活动,有详有略,立体感强,色彩斑斓。二是对比手法。诗中极少有强烈的感情抒发,但由于对比手法的运用,使得奴隶和奴隶主的阶级对立泾渭分明。关键就在于它善于运用事实和画面本身对比去表现,这比直接的感情抒发给人的印象还要强烈。如诗中在衣、食、住、劳诸方面有意显示出的“农夫”与“公子”的不同及“公子”的随心所欲、霸占女奴等。至于语言朴素,词汇丰富,声调和谐,便于讽诵等特点,则因为是《国风》所共有,此处不再赘述。总之,《七月》不愧为《国风》的压卷之作。

《七月》赏析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