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使人学习/思考/成长

独处并非孤独的本源

2019-08-19  本文已影响10人  846ef2612b44

自律使人学习,早起第五百零七天

© wiki

离群索居者,不是野兽便是神灵。我们都知道人类是社会性动物——但,我们的社会性从何而来?

目前较为广泛的看法是:我们的社会性基于生物学现实,即我们人类的身体具有生物学意义上的脆弱性。换个角度讲,这种对群体生活的需求也是镶刻在基因之中、世代遗传下来的,出于本能我们会知道群体生活更为安全可靠。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都知道生物个体即其种族都具备演化的能力,因此当现代社会允许了我们作为个体也可以活得很好,这是否意味着现代语境下我们广泛讨论的“孤独感”,也是演化的产物?

我们都知道狮子往往结队行动,且在生活上也具有社会性,而老虎却习惯于独自行动。现代科学的解释是:狮子大多生活在草原里,单靠个体的力量无法完成捕猎行为,而生活在丛林的老虎靠自己就能活得很好。相较于两者而言,人类似乎更像是狮子,需要依靠群体生活来生存——那么,祖祖辈辈的”老虎“都不会有“孤独感“吗?

紧接着还有一个问题:我们假设一个婴儿,在尚未具备对外界的认知能力的时候就被完全孤立(比如,置于荒岛或诸如此类,前提是我们可以通过某种方法满足他的一切生理需求),那么在他一生的成长中,他是否会产生孤独感?

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Trip Insiders

为什么人们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是迄今为止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

海明威曾在回忆录中声称自己没法读完他的任何一本书,因为他实在写得太差了。海明威说的确实没错:陀思妥耶夫斯基并不以华丽的散文而闻名。

然而,他的作品有其独特的魅力。他知道人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生存的意义,而其他作家却难窥一斑,亦难以将其表达出来。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有一个永恒的主题:当一个人做了某件有重大影响的事时(通常是坏事,如犯罪或有某种不道德的行为),会如何自处,如何平息内心。他笔下的许多角色都有内疚、孤独和与世隔绝之感。

他所描绘的主题往往比那些可能直接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事更沉重。但就其探索核心而言,他旨在阐明人类大脑是如何理解归属感、联系与意义的。

从本质上说,其论点是:我们自处的方式同我们与其他社会团体相处的方式密切相关,反之亦然。如果前者不同步,后者也不会同步。正如他在《卡拉马佐夫兄弟》(Brothers Karamazov)中所写的那样,要维系这类关系,我们必须学会诚实:“最重要的是,不要对自己撒谎。如果一个人自我欺骗,且信以为真,那么他就无法认清事实,进而无法尊重自己和他人。

起初,这点和孤独的关系是不明显、不确定、不张扬的,但当我们深入探究之后,某些明显、确定、张扬的东西就会显现出来。

文化复杂性的危险

© Unsplash

孤独一词似乎源于16世纪,但几百年之后,才在艺术和媒体领域显露头角。当然,孤独总是存在的,但其语义用法是随着时间推移才逐步展露出来的。

今天,我们搜索这个词时,会在0.34秒内得到5170万个结果。如果深入挖掘,我们将会发现成千上万篇文章声称我们生活在一个视孤独为流行病、公共健康问题及现代社会典型特征的世界里。

诱发孤独的罪魁祸首有很多:家庭及社区关系瓦解、向城市迁移,电话、电视、广播,以及相关的一切。除了独处之外(这是其中一部分),它们都指向同一件事:我们生活在一个文化环境日益复杂的世界。

20万年前,在非洲大草原上,我们赖以进化的生态系统是在小型游牧部落中运作的。你和朋友、家人之间可能有某些遗传差异,但总体而言,由于你身处单一文化之中,所有人都相当相似,彼此互补。

© Unsplash

现在我们把它和有互联网的世界做个比较。无论你身处何时何地,都可以轻易接触到其他文化,其他人亦如此。这个世界互联互通的水平如此之高,这意味着文化融合会令个体及个体接触的事物千差万别。那么结果会如何呢?

鉴于我们成长于此,我们的自我和个体身份显然与他人有微妙的不同。虽然这样有好处,但也意味着在更深的精神层面上——即在需要与某人建立真正联系的层面上——我们会感到孤独,因为没人能像我们希望的那样完全理解我们。

是的,孤独可以是孤立的产物,现代文化从精神层面上分离了我们,我们身处这个联系日益紧密的世界却倍感孤独正因为此,而非因为缺乏简单的互动。

调和支离破碎的自我

© Saatchi Art

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独特,这并不是什么坏事。事实上,从个体价值层面而言,它是伟大的。与众不同也不是难以与人建立联系的原因。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中,当某个人物犯了罪或故意制造伤痛时,惩罚他们的绝不是外在现实,而是他们的内心世界。

即便在这个世界上没人知道他们做了什么,他们仍然要对人隐瞒,最终,还要试图自我隐瞒。事实就是如此简单:当他们意识到自己永远无法说真话,永远无法向他人完全展示自我时,就会感到孤独与孤立,即便周围的人并未有所怀疑。

爱丽丝·妮尔(Alice Neel)为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所配的插图。© Pinterest

这个例子比较极端,但在很多方面,现代化以其复杂的文化和技术连通性创造了一个支离破碎的现实,身处其中的我们也无法摆脱孤独。

在家中和在工作中的你有所不同。线下和线上的你有所不同。身处一个亚文化中(比如在推崇科幻小说的图书俱乐部)的你和身处另一个亚文化中(比如你踢足球的周日联盟)的你有所不同。

各种各样的社会规范让我们不得不在特定地点、特定人面前隐藏自己的某些特质,这本身并不是问题,但这种小小的习惯却让我们开始自我欺瞒并欺瞒他人。最终,这些谎言彼此纠缠,催生了许多支离破碎、无法拟合的自我。

当你向某人完全展示自我,某人亦向你展示了所有的缺点与差异时,只要双方能简单接受这些他人难寻一见的自我,你们就能建立起真正的联系。不幸的是,尽管从表面上看,我们每时每刻都联系在一起,但现代化用多样而复杂的规范使真正的联系变得尤为困难。

如果我们不以真实、诚实的态度积极将不同的自我调和成有凝聚力的整体展示给世界,我们就无法找到想要的东西。

接受他人陪伴并与之建立联系前,要先接受自己。

©Flickr

一个关于诚实的例子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想靠自己意识到这一切都存在于表象之下,需要长时间的孤立状态(孤立可能导致孤独,但通常不是根本原因)。

如今,我们都是无限复杂的文化融合的产物,这些文化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在生命中的每时每刻聚集在一起,无声无息地创造着自我意识。其结果是,我们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是谁。

从这个意义上说,孤独是一种礼物。当你不受社交关系或其他干扰的影响时,它让你看清楚真相,让你有机会客观观察你的不同自我是如何彼此冲突的。

此时你无需管理自我形象,而是不得不考虑藏匿于外表之下的自我:欺骗自己和他人的自我,感到羞耻的自我,不经意间竭力隐藏了一切的自我。

这都不容易,也不是孤独的解药,然而当你直面一直逃避的一切后,奇怪的事就会发生:你开始慢慢尊重、珍视真实的自我,不再撒谎,最终打开了建立真正联系的大门。

当然,坦诚相待和持久联系需要愿意暴露自我的双方共同维护,并不完全取决于你,但你仍然要先学会如何自处。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中,当某个人物对自己的谎言愧疚不已,承认罪行,并卸下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后,就会发现自己比往日更加自由,即便后来他们会因供认不讳而受到惩罚。

同样地,当我们隐藏自我或不了解自我时,便会感到孤独,解决之道不在于如何建立更多肤浅的联系,而在于成为真实的自己。

文章来源于:利维坦

其实人是一个矛盾的生物:他喜欢一个人独处,他不喜欢随声附和的和一群人的卿卿我我,却在一个人的时候又会感到孤独,又会想起和他随声附和的那一群人;他觉得他真正的价值不体现于社会,却又只能在社会中证明自己的价值,如果他彻底脱离社会,他会像随风飘荡的蒲公英一般,失去生活的头绪,只能随波逐流。

2019年8月18日

我是有点逗的正经人

时而神经,时而正经,就是个不服输的人!

一名终身学习者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