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眠者说健康&养生教育

乐眠日记(27):浅谈教育

2017-12-23  本文已影响401人  afe887dcd382

(根据孙伟医生讲课录音整理)

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下教育问题。我们在座的好多是家长,特别关心孩子的教育问题,在教育孩子当中啊有非常多的困惑。希望我能给大家谈一谈怎么样教育孩子。

其实这个话题非常大,也非常重要,讲教育呢我们就得向教育家们学习。大家想一想,当今世界上公认的最厉害的教育家是谁呀?孔子对吧,被我们推崇为圣人,孔圣人是我们大教育家。大家谈教育不得不去了解孔子这个教育思想。他首先对教育提了一个定位,就是我们如何去教育我们的孩子。有弟子就问孔圣人:您认为该如何教育孩子?孔子在《论语》里就有一个答复弟子提问的说法,他怎么说的呢,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段话大家听过吗?就在我们《论语》里面,这就是孔子对于教育的一个论述。

首先讲入则孝,入就是在家里嘛,你要孝顺父母。出则悌,出门在外要团结友爱周围的人,团结兄弟姐妹。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亲近仁爱之士。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把这些事情都做好了,你还有点余力,才学习文化知识。你看孔子的论述多明确,告诉大家先把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做好了,有点余力再学习文化知识。但是我们现代人教育我们的孩子怎么教育的?只管学习,只要学习好什么都不用你管。现在的父母就是只盯着孩子的学习看,结果导致我们现在的孩子首学习,有余力也不孝。首先是学习,有点余力的根本没有那个孝没有悌,就把我们的教育搞坏了。我们现在的教育方式在古人那里已经得到了验证是行不通的,是会出大问题的。所以孔子结合在他之前的那个社会里面失败教育的经验,总结出了好的教育经验,浓缩一下就是孝道教育。这是孔子提出来的,要想把孩子教好,先得把这个孝教好。你看“教育”的“教”是怎么写的啊,大家看看这个汉字,含义非常的深刻。教育的教怎么写呀?左边一个孝右边一个文,所以教育的目的是对孝的文化的培养,这才是真正的教育,而不是学那个一加一等于二,二乘三等于六,那个不是教育,顶多算是行有有余力则以学文,算点文化不算教育。大家要把这个事情搞明白,把孝放到我们教育的核心的一个位置上。那么为什么把这个孝看得那么重要?大家有没有思考过呢?其实这就是我们教育想达到的一个目标,这也是我们儒家思想一贯提倡的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致良知”,大家听过吗?这是儒家思想一贯提倡的,我们教育孩子是为了“致良知”,什么叫“良知”呢?不学而知为良知。你不用去学习,你天生就具备的那就是你的良知,那是你的天性。如果说我们的教育能够把孩子的这种良知给激发出来,那教育就成功了。大家知道王阳明吧,这个人不得了,他悟道以后说了一句话,什么话呢?就是“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亦可成为圣贤”。这句话听过没有?心存良知,你的心有那个良知,虽凡夫亦可成为圣贤。所以我们的教育就是把孩子的良知给开发出来,就可以成为圣贤。如何才能开发良知啊?其实就是从孝开始的。什么叫良知?比如说人人都有恻隐之心,看到一个孩子在马路边摔倒了被车马上要碰到了,你是不是想要伸出援助之手,把他拉回来?这叫恻隐之心,这就是良知!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把我们养大,这是最大的恩德。如果连父母你都不孝,你谈何什么良知呢?入则孝,讲的是在家里的良知。出则悌,对周围人要团结、要去帮助、要去利他、要去行善,这是你在外面的良知。如果你的孝和悌都做到位了,那么你的良知就充分的被开发出来了。在《孝经》上有这么一句话,“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什么意思啊?你孝、悌到了极致,就可以无所不能啊!就有这么大的威力!所以大家理解了为什么要进行孝悌的教育了吧?是开发你的良知,让你能够成为圣人。

但是如何进行孝悌的教育或者孝道教育呢?大家看看我们现在教育孩子无非有这么几个类型。第一个溺爱型的,不让孩子受一点苦,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过分的溺爱孩子。那么溺爱孩子的结果是什么呢?就是培养了孩子的贪图享乐、自私自利、从来不考虑别人。这是在干什么?这是在激发孩子的这个恶,没有激发孩子的良知。那个良知一定是助人的、利他的,你老是溺爱他助长了他的享乐之心,这不是恶吗。所以好多的父母委屈的不得了,你看小时候我那么疼爱你,大了以后你也不孝顺我。他凭什么孝顺你呀?从小你就溺爱他,没有培养他的利他之心,他只顾自己,他怎么会孝顺你呢?这是第一个培养误区,溺爱。第二个培养误区是什么?过分的管控,唯恐孩子走弯路、吃亏!所有的事情都替孩子做主,必须这么干,你要不这么干你就会失败就有挫折。这是我们第二个类型的培养方式。那么过分的管控的后果是什么?会激发起孩子的逆反之心,你管的越多他越逆反,本来他应该孝顺你的应该听你的,结果就是因为你管的太多了他要跟你对着干,他的良知就被你过分的管控扼杀了,而激起来的是反抗、抗争、是逆反,激发孩子的恶,抹杀了孩子的良知。第三个方式是什么?打骂型!要么父母关系不好,经常吵架、打架。要么父母经常打骂孩子。打孩子、骂孩子,你不听我的我就揍你,结果让孩子升起了嗔恨之心。本来孩子天性是善良的,结果你一打一骂,恨你了。我们现在孩子的教育主要这三个类型吧?溺爱、控制、打骂,这种教育方式就会导致孩子找不到良知了,不孝顺父母了,不关心他人了,出问题了吧。

那么该如何去教育孩子呢?怎么教育才可以“致良知”啊?开发孩子的天性啊。其实很简单,古人早就告诉我们了,“孩子不用管,全靠德行感”,孩子根本不用你去教育,也不需要你去管理,你只需要用德行去感化他,把你父母的德行做到位,把你的孝和悌做到位就可以了。你根本不用去管孩子,言传不如身教啊!你讲的再好,不如做给他看。让孩子看看父母是如何孝顺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让孩子看看父母是怎么样团结友爱兄弟姐妹的,让孩子看看父母是怎么去助人的!父母做到这些了,孩子不用你教,自然就好了,这是德行感化。但是我们现在的父母啊太傻了!总想把最好的给孩子,结果反而害了自己的孩子,甚至把一辈子的家业最后都留给了这个孩子,结果会怎么样?可想而知啊。你看我们古人讲的传家,“道德传家十代以上”,如果说把你的德行传给孩子能传十代以上,你这个家族兴旺不衰;“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最次的是什么?“富贵传家不过三代”呀,把家里财富传给孩子不过三代,那是古代不过三代,现在呀半代都过不了。你看我们现在有些暴发户,死了以后给孩子一笔财产,别说半代,五年都不到,孩子挥霍一空,吃喝嫖赌这一代都过不去。所以古人讲的那么清清楚楚,要道德传家,孩子你要德行去感,不要老想着去改造孩子,改造孩子没用!你自己做不到位,孩子也改不了。为什么呀?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你老想着把复印件改了可能吗?你原件还是那样,你复印出来的复印件就是那样!所以我们在座的父母呀,你要想改孩子,你先改自己。把自己孝悌做到位,孝敬父母、孝敬公婆、团结周围的兄弟姐妹,利他助人行善,这个你做到了,你的孩子自然就会改变。你看我们易经里怎么讲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父母就是为了孩子,要去积善、要去助人、要去利他,自然你这个家族必有余庆啊。这是上半段讲的,我们父母该怎么做,不要溺爱孩子,不要过分管教孩子,不要打骂孩子,父母要做的呢只是道德传家,德行去感化,你要做的就是做到孝、悌、利他、行善,你的孩子自然就会改变。

后半段讲什么呢?讲作为子女你应该怎么去做。因为现在的教育体制就是这样,父母都是这样的培养方式,如果说父母过分的溺爱了你,过分的管控了你或者打骂了你,你该如何去面对呢?我们作为子女的该怎么办呢?其实道理是一样的,你只需要做好“孝”就行了。为什么呢?如果我们做个比喻的话,人如果是一棵大树,父母就是你的树根,你的下一代你的子女就好比是树叶和果实一样。你要想树干长得好,这个根要深才可以,根要得到滋养才可以。所以你只需要往根上使力量,把这个根给养好了,根深叶茂果实丰盛。所以我们作为子女的,你只需要去行孝就可以了!不管父母对你是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因为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没有附加条件的,没有说父母爱我我才能孝,父母打骂我我就不能孝,没有这个规定。你看我们《弟子规》上讲的非常好,“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是说父母亲爱你,孝顺他们有什么难的呢?如果父母亲不爱你、甚至打骂你,你还能孝,这叫孝方贤嘛,才能更加的贤。但是我们现在的子女啊,只要是父母对自己不好,这个埋怨呀、这个恨呀就来了,就谈不上孝,一旦你和父母之间有了这个隔阂,那你就断了根了,没有了根你就没有了能量,你就长不大。所以你看我们古人多少这样的案例,就是父母对自己不好的,他照样去行孝。大家有没有听过大禹的故事?在禹成为皇帝之前还是蛮苦的,他的母亲过早的死亡,继母对禹特别的不好,这个继母想方设法的把禹置之死地,好几次要想杀害禹。禹,不仅不记恨他的继母,反而更加的孝顺她,最后就孝感天地嘛。大家可以看看这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孝感天地”,感化了他的继母,也感动了天地。舜帝听了禹这么孝,就请禹管理这个国家,成为了帝王。这也就应了我们道家《阴符经》里的那么一句话“恩生于害”。听过这句话吗?“恩生于害”,真正的恩德来源于那个害,就好比父母打孩子一样,你不听话了犯错了父母就打你,看似是在害你其实是对你有恩啊,使你将来不再犯那个错误!你看这不恩生于害吗?那反过来也一样“害生于恩”呀,看似对你有恩惠,从小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这是对你好吧有恩吧,结果长大以后你无能啊,生活不能自理、能力不行,你看这不就害你了嘛。所以我们在座的有好多的病友啊,小时候可能被父母管得过严、打得太凶,心生埋怨,结果就断了这个根了,所以你要明白“恩生于害”的道理!正是因为他们对你的打骂,他们对你是有恩的。所以不管父母采用了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大家可以想一想啊,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就已经是最大的恩德了,你们想一想别人再爱你能不能给你一条命啊,谁能给你一条命?只有父母是可以的,所以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就已经是最大的恩德了,已经别无所求了,不要再啃老了,父母没有这个责任给你提供过多的优越的物质条件,这不是他们的责任。

如果说你生下来以后你感觉不幸福,那不是父母的责任,因为不是父母选择了你,可以告诉大家的是,你来到这个世间是因为你选择了这个父母,所以大家不要把这个事给搞混了。好多人觉得不幸福就埋怨父母,都是你们把我生出来了让我去受这个苦,这么埋怨父母就反了。父母是没有选择的,是你主动地选择了他们。在你出生之前,你看他们和你还挺投缘,说就来这家吧,你就来了啊。来了以后你之所以苦,不是父母造成的,而是你缺乏了幸福的那个能力,是你能力不足,没有去创造这个幸福,所以你苦,不能怨父母,你要怨怨自己,没有去创造这个幸福。

那么如何可以创造幸福呢?之前也给大家讲过,人要幸福三个要素,就好比银行存款一样,你要想存款多怎么办呢,第一增加存款,第二减少开支,第三清除坏账或者负债,你的幸福就越来越多了。这个存款是什么?你要积累自己的幸福,积累幸福的方法告诉大家只有两个,第一个是孝,孝顺父母是增加你先天的福气。第二个是善,去助人,增加你后天的福气。做到了孝和善,你银行的存款,你幸福的存款就增加了。第二是减少支出,我们称为惜福,珍惜你现在拥有的幸福,要节约要节俭,不要大手大脚的,不要浪费,要知道感恩,要知足,这叫惜福。第三个就是清除你银行的坏账或负债,如何清除啊?就是要受点苦,多吃点苦你那个坏账才能够清除掉。就像孟子讲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必须通过痛苦的磨炼过程,才能增益其所不能,才能增长你的才干,也就是清除了你的负债。所以人生要想幸福就必须具备这三个方面的能力,你才会幸福。第一学会吃苦、学会吃亏;第二呢,要有感恩的心,珍惜你所拥有的东西,要节俭节约;第三个呢,就是增加你幸福的存款,就是要孝顺父母、要助人为乐。

人就好比手机的电池一样,你要想有电怎么办呀?就得给它充电,如果只靠你自己,这个手机的电池一两天就耗完了。怎么充电呢,第一你要插到插座上,没有插座你充不了电,那父母就是你的电源插座,因为父母就是你的根啊,父母连接的是你的祖脉,你要想连上那个能量必须要通过插座,父母就是连上祖脉的插座。那连上以后不一定有电呀,比如这个插座它没电,连上以后有啥用啊,电从哪里来?电从我们的行善利他上来。帮助别人就是你的发电站,父母就是你的电源插座,你要想获得源源不断的能量就要先接上父母然后再去助人,你的幸福你的电量就源源不断了。

以上给大家分享了我们从传统文化如何看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供大家参考,谢谢。(鼓掌)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