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是为了“不教”
“教”,重点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启发、引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平常教学应把握的重点是:让学生暴露思维过程。而不是什么都让老师代替。老师包办是现在很常见的一种现象,代替学生学习,课堂中缺少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读了张老师执教的《呼风唤雨的世纪》,首先感受到的就是他善于捕捉重点信息,以这些信息为切入点或着力点,来设计课堂。并且用提问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在解读文本的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课程一开始,张老师直接从课题入手,引导孩子们思考:读了课题,最想知道什么?这恰恰是让学生思维暴露的过程。根据孩子们的回答,梳理出有价值的三个问题,然后围绕这些问题进行课程的学习。既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也明确了学习方向。
20世纪距离我们都很遥远,而呼风唤雨比喻能够支配自然的巨大力量。这巨大力量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程度?学生如何才能更好的理解,拉近距离感。张老师问了这样一个问题:20世纪以前人类社会是怎么样的?20世纪又是什么样的?这一对比的方法一目了然,让孩子们对20世纪有更深刻的认识。
在引导孩子们抓关键词句品读的同时,张老师通过“农耕社会”,让孩子们结合读过的书和看过的电影资料,想象“农耕社会”的画面。通过一个改动的“省略号”训练学生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力,学生的思维被打开,对文本的解读就有了更深的认识。
张老师还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运用词语来联想,比如“千里眼”、“顺风耳”、“腾云驾雾的神仙”、“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字眼和具体的图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对“发明”和“发现”两个词语的比较,并举了例子来理解它们的区别。
教学源于生活,为了更好的让学生理解发明和发现带来人们生活的变化,老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展开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提到: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张老师的教学中很好的体现了这一要求。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受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教给与学生知识是不够的,更重要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力,观察力,思维力,创新力,想象力,应变力…….当然,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提升自身的教学基本功和专业素养,在学习和反思中成长自身。这样,才能在教学的道路上走得更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