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戏剧读后感

2019-01-03  本文已影响0人  大妞_45d5
图片来自网络

      莎士比亚(Shakespeare.W)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其大部分作品都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其剧作也在许多国家上演,对文学史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本·琼森称他为“时代的灵魂”。马克思称他和古希腊的埃斯库罗斯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普希金认为莎士比亚具有一种与人民接近的伟大品质。杜波罗留波夫把莎士比亚看作是“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说他“指出了人类发展的几个新阶段”,是“人类认识的最高阶段的最充分的代表”,他的作品“表现出道德的最充分的理想。别林斯基则在《文学的幻想》中写道:“莎士比亚——这位神圣而崇高的莎士比亚——对地狱、人间和天堂全都了解。他是自然的主宰……通过了他的灵感的天眼,看到了宇宙脉搏的跃动。他的每一个剧本都是一个世界的缩影,包含着整个现在、过去及未来。”

      莎士比亚的代表作有“四大悲剧”:《哈姆雷特(Hamlet)》、《奥赛罗(Othello)》、《李尔王(King Lear)》、《麦克白(Macbeth)》。“四大喜剧”:《仲夏夜之梦(A Midsummer Night’s Dream)》、《威尼斯商人(The Merchant of Venice)》、《第十二夜(Twelfth Night)》、《皆大欢喜(As You Like It)》。历史剧:《亨利四世》、《亨利五世》、《查理二世》。以及著名的爱情悲喜剧《罗密欧与朱丽叶(Romeo And Juliet)》。读书报告篇幅有限,我在此只写我读《哈姆雷特》、《裘力斯·凯撒》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心得体会。

《哈姆雷特》

图片来自网络

      《哈姆雷特》被誉为莎翁戏剧王冠上最璀璨的一颗钻石,它是世界著名悲剧之一,也是莎士比亚的骄傲,他最负盛名的剧本。《哈姆雷特》具有深刻的悲剧意义、复杂的人物性格以及丰富完美的悲剧艺术手法,代表着整个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

      《哈姆雷特》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因父王突然去世,怀着沉痛的心情回到祖国。紧接着,他的母后与国王的弟弟、新国王克劳狄斯结婚,这使哈姆雷特充满了疑惑。新王声称老国王是在花园被蛇咬死的,而老国王的灵魂显灵,告诉哈姆雷特自己是被克劳狄斯杀死的,并请求儿子为他复仇。哈姆雷特担心泄露心事,于是作出了一个奇特而大胆的决定:假装发疯。哈姆雷特借机改编了一出描写阴谋杀兄的旧戏“贡扎古之死”,让戏班子演出以试探新国王。戏未演完,新国王就做贼心虚,仓皇而去。于是,哈姆雷特确认了克劳狄斯弑兄篡位的罪行属实。新国王坐立不安,宫内大臣、哈姆雷特的情人奥菲利亚的父亲波洛涅斯为他献计,让王后将哈姆雷特叫到房中谈话,自己躲在帷幕后偷听,以便探明情况。与母后谈话时,哈姆雷特发现帷幕后面有人,以为是新国王,便一剑刺过去,结果杀死了波洛涅斯。克劳狄斯知道事已败露,又想出借刀杀人的办法。他派哈姆雷特去英国,并让与他同行的两个老同学带上一封密信,密谋要英国国王在哈姆雷特上岸时将其杀死。没想到哈姆雷特已有察觉,调换了密信,反让英国国王杀死克劳狄斯的这两个特使;他自己则跳上海盗船,回到丹麦。哈姆雷特这才知道:奥菲利亚因为父亲波洛涅斯被杀、情人远离而发了疯,落水溺死了。奥菲利亚的哥哥雷欧提斯与哈姆雷特带领一批人冲进宫来,要为父亲和妹妹报仇。新国王克劳狄斯利用雷欧提斯与哈姆雷特决斗的机会,在雷欧提斯的剑上抹了毒,同时还准备好毒酒。结果,王后误喝了毒酒,哈姆雷特和雷欧提斯都中了毒剑,克劳提斯也被哈姆雷特刺死。

图片来自网络

      戏剧中有许多经典的语句,比如:“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倾听每个人的意见,但只对少数人发表你的意见;接受每个人的批评,可是保持你自己的判断”;“你可以怀疑星星是火把;你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炽热决心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种考虑下,也逆流而退,失去行动的意义”;“你可以怀疑太阳会移动,你可以怀疑事实是谎言;可是不要怀疑我对你的爱意”……等等,这些文字文采斐然,也充满着哲理。

      莎士比亚对角色的雕刻入木三分。哈姆雷特立志为父亲复仇,但他又耽于沉思、自责、自我怀疑,加之犹豫与孤独,于是一再拖延复仇计划。有时他又过于冲动,不加思考,这使他误杀了波洛涅斯并最终导致情人的死亡。他身上集中体现着文艺复兴运动中人文主义的优点和缺点及他们的迷惘、矛盾和痛苦,反映着16—17世纪初人文主义思想的危机。哈姆雷特的精神苦闷具有超越时空的意义,因此成为世界文学的经典形象。

      在跌宕起伏的情节中,哈姆雷特穷尽全力复仇,最终却什么也没有得到,还失去了一切。他在命运的漩涡中苦苦挣扎,最后却只有覆灭,这有意义么?当然不。《哈姆雷特》的摄人心魂之处便是在于哈姆雷特对命运的挣扎却为命运所裹挟的绝望。这种绝望,依存于每一个角色身上,也依存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这也许也就是人本身的最大的不幸。你是否也有过对某些事物奋起抗争,却无奈失败或放弃的经历?在这抗争的过程里,是否也像哈姆雷特一样勇敢地作出艰难抉择,然后坦然地接受自己的命运……

《裘力斯·凯撒》

图片来自网络

      凯撒大帝,全名盖乌斯·裘力斯·恺撒,是罗马共和国末期一位军事统帅、政治家。他征服了高卢全境(今法国一带),还袭击了日耳曼和不列颠。后来,他率军占领罗马,打败庞培,集大权于一身,实行独裁统治。其他反对独裁的贵族忌惮恺撒将来可能会称帝,实行暴政,便密谋联合暗杀凯撒。公元前44年,凯撒被以布鲁图所领导的元老院成员暗杀身亡,享年58岁。恺撒死后,其甥孙及养子屋大维击败安东尼开创罗马帝国并成为第一位帝国皇帝。莎士比亚的一出《裘力斯·凯撒》便是由这段历史改编而来。

剧本以罗马市民迎接凯撒开篇,描绘出了一个所向披靡、深受民众爱戴的凯撒。期间,有人三次将王冠献给他,他都拒绝了,并赢得了群众的欢呼。这被凯斯卡等人看在眼里,他们认为,即使这时凯撒拒绝了王冠,他也会在不久后称王。于是,共和派联合德高望重的勃鲁托斯密谋刺杀凯撒。之后,凯撒的心腹安东尼以演说煽动罗马民众,使他们转而反对勃鲁托斯,并将勃鲁托斯等人逐出罗马城。最后,在安东尼等人的大兵围困下,勃鲁托斯自杀,共和派覆灭。

这出戏剧极其细腻地刻画出了政治的阴险而复杂。凯歇斯、勃鲁托斯、安东尼等人不同的个人性格和政治动机被作家很好地结合了起来。莎士比亚笔下的勃鲁托斯是一个光辉的形象:他胸怀大志,并甘愿为之献身;他对自己的仆人关怀备至,在仆人路歇斯熟睡时不忍将他唤醒;甚至对待政敌也心存仁念,在凯撒死后,共和派势力如日中天时,放过了凯撒的心腹安东尼,也为自己最终的死亡留下了隐患;凯撒敬重他,他的政敌安东尼也不得不承认他的高贵,称他为大丈夫,凯歇斯等人也对他十分崇敬,为了完成政变之时赢取人心,也要费尽心思拉拢他。他虽然忠于凯撒,却可以为了国家理想叛变他。他说:“并不是我不爱凯撒,可是我更爱罗马。”

图片来自网络

      安东尼则是一个曲伸有度、老谋深算,在危急时刻又能镇静应对的政治家。在看到凯撒的尸体时,他的正人君子的风度使他逃过了勃鲁托斯等人的利剑:因为他知道刺杀凯撒的人是恪守正义原则的罗马贵族,他们不会在他看见挚友的死而怨斥谋杀者也将他处死,而是放他一马,利用他博得民众的同情。从这安东尼的机警谨慎,处乱不惊,善于把握住对手心理。

      “勃鲁托斯集团”的发起者凯歇斯是个典型的阴谋家,作为共和派,他率先看出了凯撒即将称帝,打破共和制的可能。他也深知舆论对政治的影响,为了赢得民心,费尽口舌地拉拢德高望重的勃鲁托斯。凯撒死后,他主张斩草除根杀掉安东尼,足以证明他的政治判断力远远高于勃鲁托斯。

      在公众讲坛哀悼凯撒的演说才是表现安东尼过人的雄辩才能和机变权术的最精彩之笔。在凯撒死后,勃鲁托斯上台向民众演讲,说明他们杀死凯撒的理由。在他发表完演讲后,民众便为勃鲁托斯欢呼了起来。然而,在安东尼说完三次“这难道是野心吗?然而勃鲁托斯却说他是有野心的,可是勃鲁托斯是一个正人君子”之后,市民们就开始觉得凯撒死得有点冤枉了;当他说出凯撒有留下遗嘱时,尽管这遗嘱是他编造出来的,市民们便转而称呼勃鲁托斯他们为叛徒了。这巨大的转变让共和派感到措手不及,也让读者看到了跌宕起伏的政治斗争。总而言之,与其说安东尼的演讲是对凯撒的悼念,不如说是煽动民众讨伐叛党的动员。

      当然,莎翁的这一短小的剧本是不足以完全体现凯歇斯等人刺杀凯撒的全部原因的。公元前二世纪,罗马人在第二次战胜迦太基之后,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这次胜利使许多罗马人大发横财,但是连绵不断的战争扰乱了罗马的社会体制和经济体制,许多农民的财产被抢夺一空。另外,随着对其他国家的吞并,变得越来越连绵广阔的多元化的疆域变得难以管理。最初的罗马元老院只不过是个小城市的元老院,而它已经不能合理地治理这样一个庞大的帝国。政治上腐化堕落,贪污受贿到处盛行,整个地中海周围地方都因罗马人的昏庸统治而遭灾受难。

  凯撒在他的晚年期间,开始筹划一场生气勃勃的改革运动。他计划在整个罗马帝国内重新调配军队元老,让罗马的贫民到新社区去重新安家落户。他把罗马公民权扩大到新征服的几个民族中去。他计划在意大利城市中建立起统一的市政体制,还计划了一个庞大的建筑工程和罗马法典的编纂,还实行了许多其他改革。但是他未能为罗马建立一种令人满意的立宪政体,并将权力越来越集中在自己身上,也许这是使他早归西天的主要原因。

  人们常常指责凯撒的人格,他极欲获得权力,当然想利用职权大发横财。但是与大多数野心勃勃的政治家不同,一般说来他既不虔诚也不虚伪。在同高卢人的战争中,凯撒凶暴残忍,但是对被打败的对手却特别宽宏大量。对于征服了的异邦人,也给予他们公民的权力,而不是奴役或赶尽杀绝。这样看来,凯撒死得实在是有点可惜。对于一个庞杂的国家来说,每人插一嘴的民主制是非常效率低下而不利于管制的,而还没等凯撒摸索出合适的立宪政体,他就已经被保守的元老院成员杀了。

《罗密欧与朱丽叶》

图片来自网络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的早期作品,也最出名的戏剧之一。它讲述了意大利贵族凯普莱特之女朱丽叶与蒙太古之子罗密欧诚挚相爱,却因为两家人世代为仇而受到阻挠,最后双双死去的故事。

图片来自网络

      不可否认的是,爱情题材正是《罗密欧与朱丽叶》如此深入人心的一大原因。爱情是人类艺术永远不可避开的话题,也永远能够激起人们心中涟漪的感情。无论是诗歌、音乐、绘画还是音小说,都离不开对爱情的描绘。《罗密欧与朱丽叶》作为悲剧,虽无法与“四大悲剧”媲美,但因其展现的浪漫爱情深受广大人群喜爱。而《罗密欧与朱丽叶》不被列入“四大悲剧”之一,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其与传统古希腊悲剧不符,没有一位“核心英雄”来展现悲剧,剧中两人的悲惨结局并非自身所致,在莎士比亚文学中不算严格意义上的悲剧作品。

图片来自网络

      《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仍有一些片段体现出了莎士比亚展现人性与命运交织的悲剧美学,比如,在罗密欧和朱丽叶的秘密婚礼中,本应祝福两人的劳伦斯神父却说“这残暴的欢愉将以残暴结局,正像火和火药的亲吻,就在最得意的一刹烟消云散。”本是美好的婚礼顿时染上了不安的色彩。而罗密欧和朱丽叶的结局正如劳伦斯神父预言的一样,因为两人的冲动,在一刹那烟消云散。

      剧中人们的行为始终冲动而草率。罗密欧在一开始出场的时候就萎靡不振,单恋着一个女孩,这个女孩还不是朱丽叶,而是罗瑟琳。这个时候,罗密欧的朋友提议,让他去宴会上看看其他的女孩子,就会觉得他的“天鹅只不过是一只乌鸦罢了”。罗密欧一开始还不信,他说:“要是我的虔敬的眼睛会相信这种谬误的幻象,那么让眼泪变成火焰,把这一双罪状昭著的异教邪徒烧成灰烬吧!”说完这句话的晚上,他就爱上了朱丽叶,把罗瑟琳抛在脑后了。导致两人死去的原因是两家世仇,但莎士比亚自始至终都没有说清楚世仇是什么,这是因为,这世仇是什么仇根本不重要,它已经成为了一种偏见。比如宴会晚上,朱丽叶的哥哥提伯尔特只是听到了罗密欧的声音,就冲动地说:“这不知死活的奴才,竟敢套着一个鬼脸,到这来嘲笑我们的盛会吗?为了保持凯普莱特家族的光荣,我把他杀了也不是罪过。”这已经不能说是一种偏见,都要成为一种反射了。两家人毫无理性的对峙和冲突,也使得罗密欧被放逐。

      《罗密欧与朱丽叶》这部悲剧作品虽不如莎士比亚的其他悲剧那样惊心动魄,但遣词造句、文章辞藻较为浅薄易懂,故事情节较为简单,结构较为松散,故事性很强,读来很有趣,以主人公的浪漫爱情为天下人熟知。但在细细品味过后,我又发现,其实这出戏剧,最重要的,不仅仅体现了两个孩子冲动热烈而凄美的爱情故事,更重要的是还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浪漫之处。这是莎士比亚被称为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文学巨匠的原因之一。《罗密欧与朱丽叶》处处体现了文艺复兴提倡的浪漫主义情怀,反对理想和禁欲主义的思想。

图片来自网络

      莎士比亚的每一个戏剧剧本都是一个世界的缩影,一段人生的缩影,包含着现在、过去,和未来。《哈姆雷特》讲述一个被背叛之人的优柔寡断,犹豫不决,将悲剧一步步扩大造成的悲惨故事: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 《裘力斯·凯撒》刻画政治斗争的阴险和复杂。《罗密欧与朱丽叶》展现之间最美好纯洁之爱情。他在最大程度上临摹了世界本来的样子:从历史剧、悲喜剧到诗歌,从青年爱情到帝国谋略,涉及面极广。他描写的世界之广大,之真实,让所有人都能产生共鸣,掩卷沉思。他的对人性的表现力、文采是他作品里最值得一读的。

一流作品写人性,二流作品写社会,三流作品写故事。莎翁的作品名垂千史,流传百世,只为美中最美矣。望以此文作为勉励,多读书,广读书,能稍稍汲取前人萃华,即是最大的收获。

图片来自网络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