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缓的书影

52.《李银河说爱情》201911

2019-11-12  本文已影响0人  禅鹅馋大鹅

喜欢程度:三星

这本书是李银河在喜马拉雅上的一个音频节目逐字稿整理而来的,比较口语化,也比较通俗,读起来非常快,但是在一些地方我会觉得太浅显基础。

我也不知道为啥想读这本书,大概是对于社会学角度和性别相关主题比较感兴趣,最近还正好在喜马拉雅上听淡豹从社会学角度讲爱情(推荐),而且从来没读过师嫂的书,好奇想看看,于是有了这个缘分。

这本书的内容包括以下:爱情,婚姻,性,性少数,性别平等。对我比较新的内容有婚姻的历史发展以及一些数据,中国性观念的变迁。

婚姻变迁

看了这本书才知道,我们现在如此熟悉的一夫一妻制,仅仅在20世纪50年代随着《婚姻法》才确立下来。此前,一夫多妻妾制还是很常见的。

众所周知现在离婚率很高,尤其是一线城市。书里提到中国的离结率(每年离婚数/结婚数)从前几年的37%上升到了2018年的56.3%。这个数字挺让我震惊的,直观理解好像是一半的婚姻以离婚告终。但是想了下,这样理解不太准确,因为结婚数近年逐年减少,而离婚是基于过去的结婚发生的,而过去的结婚基数很可能大于当年的结婚数。但是具体结婚基数差多少,包括办理的离婚中婚姻持续时间,都会是有意思的数据。

这么高的离婚率,看起来挺可怕的,很多人感叹世风日下,大家做结婚离婚这样的选择太随便了。还有个数字是婚外性的比例高达40%,此处计算一下,假如夫妻婚外性是独立事件,那么婚姻中双方没有出轨的概率是36%…………

这些数字我觉得有些难接受,但书中提到,随着人的寿命增长,结婚这个契约的有效时间越来越长,而且人天性就是感情流动的,从一而终的难度自然越来越大。看到这,好像紧抓的手可以稍稍放开了一点,让它来,随它去。离婚时也许爱不在了,但是不能因此否认曾经的感情。

关于找对象难,单身人数多这个问题,也有一些数据:

“在20世纪80年代,我看到的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是终身不结婚的人在人口中只占3.8%,即100个人里有不到4个人是终身不结婚的。到2018年,独居人口的最新数据是16%,中国的独居人口已有约2亿人了。虽然比例还不是太高,但是2亿这个数字还是挺震撼的。”

当然也是大家现在对于婚姻和爱情有了更高的追求,只是找个可以一起生活的人搭伙过日子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并没什么吸引力。本来印象中以为日本是个低欲望社会,看到更多发达国家的数字后,也惊到我了。

”从北欧国家开始,不婚的人口逐渐超过总人口的一半,渐渐向西欧北美各国蔓延。像在美国和法国,我看20世纪80年代的数据,单身人群只占30%上下,近年也是超过人口50%了……匈牙利只有12%的人结婚(当然不结婚不代表单身)。”

李银河比较倡导追求激情之爱,这种说法也不是多么出奇,但是在满眼“满足这样八大条件的男/女性适合结婚”“一个人成熟的标志是认识到爱情不是最重要的事”的社会背景下(也可能只是我的朋友圈背景……),能说出“挑选结婚对象,来电不来电比其他因素更重要”的女性公众人物,也可以说是一股清流了。

性观念变迁

中国人封建、性压抑的状态并不是自古就有,而是从宋明理学开始的,在那之前,中国人乃至东方人有着非常开放的性观念,崇尚“阴阳和合,认为一阴一阳结合在一起是天地自然”。之前在波士顿美术馆,看到中国古代的春宫图,大概就是这开放自由时代的产物。

我拍的这张尺度比较小,不过真没想到…我的文章配图一切皆有可能…

而西方发达国家的性观念现在看起来非常开放,相反,他们自古是比较保守的,尤其是基督教国家。基督教认为性是原罪,甚至还有人说如果人类繁衍可以有其他的方式,那该多好啊,人类就不需要犯这个罪了。在基督教兴起之前,古希腊古罗马的性观念也是比较开放的,和中国宋明之前类似。很有意思的一点是,站在近代的角度看,认为人类都是由封建走向开放自由的,但是放到历史的长河里,才知道并非如此。

”在远古时代,人们对性的看法基本上是肯定的;从宋明理学以来,一直到“文革”结束,这一阶段人们对性持否定的态度,反性禁欲的气氛非常浓重;然后在第三阶段,就是改革开放以来,进入了一个对性重新肯定的阶段。第三阶段是一个否定之否定,除了对性的肯定态度回归之外,还增加了一些现代的新的观念,比如说性权利的观念,这个观念在古代人那里是没有的。”

再说美国,它的性观念在几十年前还是极度保守的,在短短几个世纪之内,现在竟然开放到这种程度(也有人说其实美国人还是比较保守的,欧洲人是真开放),这个过程在《邻人之妻》这本书里有着详细的记录,包括社会文化的变迁、法律、传媒等等方面的变化。

书中还提到了王小波的黄金时代,这本小说我买了好多年了,到现在都还没有看完,当时看觉得好像挺深刻,但是我并不知道他到底在说些什么。李银河提到,黄金时代这个中篇小说里对性的描写是非常直白且大量的,这在当时是极为罕见的。

“王小波想要表达的其实并不是性本身,而是通过写性,表达对那个压抑的时代的反抗,对想要控制人的环境的反抗。”

即使在现在这个时代,我觉得这种讽刺感依然适用。人们压抑自己、批判他人的同时又去窥探。

性脚本

书中还引入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概念,叫性脚本。我觉得这个概念可以扩展出去到任何脚本,就是某个人从某个角度对事物的看法。

在每一个社会背景、文化背景甚至单个人的思想观念里,都有一套他自己认为正确的东西,但是,不同的人认为正确的东西可能完全不一样。他们互相都可能觉得对方不可理喻,但是其实并没有谁是真的“正确”。只不过大家手里拿的剧本不一样罢了,但很多评判和争段就这样产生了。

从性的角度来讲,比如不同的性取向、性癖好、性观念,都只是脚本不用,大前提是不要伤害他人,那么喜欢什么并无对错。

我觉得脚本是个很有意思的视角,和李松蔚经常提到的建构理论,学霸猫常说的剧情,以及佛家所说的空性都有些相通。此刻引用李松蔚昨天文章里面的一段话:

“我有时会刻意提醒自己,当我感觉自己真理在握的时候,那些跟我不一样的人和事就更有存在的价值,为了平衡掉某种「正确」。我唯一有把握的事,就是我对任何事都没把握。毕竟我只是世界的一小部分,而世界上有太多跟我不一样的人了,各自在为各自的信仰买单,并构成了各自看到的真实。”

书中还有一句话我印象很深:

“福柯关于同性恋问题的看法:他说过,同性恋只不过是一种风格而已,并不是什么固定的身份。他研究过古希腊人对同性恋的看法,提出同性恋不是一个to be的身份,而是一种to do的行为而已。”

让我想到了“没有开悟的人,只有开悟的行动”。不只是同性恋、开悟,如果可以把标签看成并非性质的定义,而是此刻状态的描述,可能内心会更流动更灵活吧。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