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25《认知发展》
202403-25《认知发展》(《发展心理学》第六章)
摘录:
1、 泛灵论:认为无生命的东西也具有生命即生命特征。
2、 自我中心:从自我观点看世界,而不能认识到他人会有不同观点的倾向。
思考:
对于泛灵论的说法我想在幼儿时期孩子几乎都是相同的,因为他们生理机能的发育是一致的,在我们看来觉得是孩子具有天性的善良,现在看来并非绝对如此(不否定人性本善)。而是他们的大脑中没有这种生命与非生命的概念,所以当他们见到玩具被损坏或者物品受到伤害的时候会难过,会哭泣。
按照皮亚杰的理论是因为他们把外物受到的伤害程度和自己形成共情,在这些孩子之间他们觉得所有的事物收到伤害的感受都和他们一样。所以他根本区分不开什么是真正的伤害,就像我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同事做出打我的动作时,她会大声的哭泣并过来护住我。现在看来并不是因为她懂得什么是爱,而在她的思维种认为这种行为就是一种伤害。所以在我们看来这种行为是在逗孩子,可是在孩子心中这恰是一种对他们的伤害。对于我们的这种心理是否也是属于自我中心理论的范畴。在做这件事的时候,我们也没有用同理心去理解孩子的感受。我们只会是以自己的成人的思维在看待这个问题。
皮亚杰认为:3岁和4岁的儿童经常认为他人与自己看到的相同,这说明他们不能考虑他人不同视角,从幼儿儿童的语言中也可以看出这种自我中心的思维。对于皮亚杰的实验,我想我们现在的这种自我中心的想法是否源自于小时候的这种特征。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这类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存在,在他们的视野里。他们所触及的感受就应该是所有人的感受,很难以他人的视角去考虑问题。而且这种人也是难以与之沟通的,好像他所认定的事就是绝对的。这和幼儿儿童的自我思维有些相似。
幼儿儿童不具备这种思维可以说是发育的生理原因,那么对于成人的这种状态是否就是教育引导的不足(排除先天生理或心理缺陷的情况)。对于此种行为的人,我们称之为冥顽不灵。如果是他们也是由于心理发展不完善,从而导致这种自我行为的出现。好像又是另一种情况了,站在他们的角度来看。他们的这种行为也是迫于无奈的,而并非是他们太过自我。或者说是他们的成长环境并没有给过他们这种多视角的空间去做考虑。所以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就扎根在自己的意识之中了。针对此种情况是否就应该是属于一种心理病态的范畴了,如果没有专业的心理疏导人员去进行引导,是很难转变他们的思维模式的。至少大多数难以与之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