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画中酌清自己
此文写给我的儿子,感谢儿子在他的画中呈现他眼中的妈妈,感谢儿子作为家庭的一员,在他的画中映射家庭的点点滴滴,作为纽带链接着家庭的温度。
有一个千古糜烂的问题,从我们这一代开始就似乎是一个熟悉的不能在熟悉,讨厌的不能在讨厌的问题,就是:“XX和XX你喜欢谁?”这个XX和XX也许是爷爷和奶奶,也许是爸爸和妈妈,也许是奶奶和姥姥,也许是姥爷和爷爷等等就是甲和乙的比较,总之能够放在一起比较让你选择的一定是有一定瓜葛,有一定丝连的关系。记得我初次被问到这样话题的时候,会如实的回答,把我真实喜欢的选择表达出来,后来发现,真实的选择或虚伪的选择,只要选择一方就一定会有各种选择并发症出现,选一弃一同时也伤了其中一个。后来不知道是哪位神仙高手,发明了这样的回答“两个我都喜欢”。把这个二选一的疑难杂症给了一个解药,这个回答救了很多人,救了很多孩子。当你现在再问“爸爸和妈妈你喜欢谁“的问题的时候,在我所教授的100个孩子里98个会回答”都喜欢”,这个回答出口的时候不加思索,不入心扉,全然就是一个1+1=2的固定命题。当孩子回答“都喜欢”的时候,同时得到的反馈不仅仅是周全了其中的两个选项,还会得到被认为“聪明”“睿智”的赞扬。今日细思量,这个看似周全的“都喜欢”真的睿智吗?真的聪明吗?当你问这个问题的时候是想真正的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还是听这敷衍的回答来证明孩子的“聪明”?这个“都喜欢”给孩子的思维引导在之后的选择问题时就会出现“都要、都买、都去、都玩、都行”等等一些不去思考就直接做出的映射反应。孩子的真实想法被“聪明”敷衍了。
由上可见,语言的力量有时会趋炎附势,有时会敷衍了事,有时会昧心昧俗,特别是孩子们的语言表达,在距离内心真实的传递中有时遥不可及。所以,作为家长,请您一定要珍惜孩子的第二语言--画画。不要忽视孩子随手的涂鸦,因为每一笔都是孩子内心的传达,这种画面语言,不受任何干扰,不受任何牵绊,如果你想了解你的孩子,就去看看孩子的画吧。
也许是职业的原因,从我的儿子开始拿起画笔能够涂鸦开始,他的每一幅作品,无论是成形的不成形我都逐一的给他保存了下来,并且每一张作品我都会仔细的去看,去读,通过孩子的画走进他的心。在他所有的作品中,关于“妈妈”的作品是我格外关注与敏感的。
每个人作为在群体中的个体,都会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都会想知道自己在别人眼中是什么样子,特别是自己最在乎的人。在儿子的画中,我看到了自己在他心中的样子,看到了他在不同的事情中对妈妈的不同感受。在儿子的画中,看到自己对孩子教育的对错与得失,在儿子的画中,酌清自己。儿子的画就如同我的一面清澈的镜子,毫无杂染的照出“妈妈”的样子。当你迷茫之时,当你无序之时,当你意乱之时,不妨让你的孩子给你画张像吧,那是最好的诠释。
刘艺思三岁时画的妈妈,画面中的我笑颜逐开,慧心清寥,当我看到孩子对女性胸部表达的时候,提示我作为妈妈要在孩子面前开始注意性别的区分与日常着装的得体。
刘艺思五岁时候画的妈妈,清晰的记得他是看了毕加索的画之后画的我,整个画面风格颇具趣味,他画的时候说:妈妈的脑子里总有无穷的想法,就像天上的星星。我庆幸儿子捕捉到了妈妈的特点,已经开始了解妈妈,走进了我的世界。
每年关于我的节日都会收到儿子的绘画礼物,最后一张是近期儿子的礼物,明显能够感觉到我工作的繁忙给孩子带来的认知,他认为妈妈的工作忙碌在为他努力的赚钱,看到这幅画面的时候,自责了很久,感觉因为工作减少了对孩子的陪伴。孩子的画就像洗涤剂一样,经历视觉的洗礼后,浮生梦幻,皆为泡影,如梦如电,似雾似烟。被凡事沾染一身嘈杂,被孩子画中的自己洗涤繁华。
在孩子面前,大人总是高高在上,孩子犯了错误,我们总以大人的姿态横眉冷对,我们批评,我们说教,我们呵斥,但我们很少关注被批评后孩子对犯错的理解,我们很少关注我们所谓的教育在孩子心中的吸收与接纳。这幅画面中我的形象真是让自己心冷无底,儿子的表达是妈妈可以批评他但不要“那么凶”,他觉得妈妈凶的样子他非常的伤心,他希望妈妈的批评不要带着怒斥。惊醒了自己即使作为母亲,也不能渺然横生因孩子的犯错无极泄愤。教育不是发泄。
有一种享受,就是看孩子画中的自己,在他的画中,赏那一份时间的历历沧桑;有一种反思,就是看孩子画中的自己,在他的画中,品那一份鲁莽的跌跌撞撞;有一种情深,就是看孩子画中的自己,在他的画中,享那一份母爱的情深意长;有一种老去,就是看孩子画中的自己,在他的画中,让时间在儿子的记载中流逝......
m���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