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有意思

历代修史书秘闻

2020-03-28  本文已影响0人  深蓝sea

论起修史书这件事,就绕不开第一个有意干涉史学家修史书的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你掏出来让朕看看啊

       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唐太宗想看记录帝王言行的《起居注》,当时负责记录起居注的也是贞观名臣叫褚遂良。

  他对皇帝的要求不闻不问,严词拒绝!

       太宗一看,连忙问:我的过失也要记吗?

       褚遂良不卑不亢,斩钉截铁的说:“臣职当载笔,不敢不记!”

  太宗扶额叹息之余,不免脸色难看,谁知另一个史官刘洎还来打助攻,说:

  假如褚遂良不记录,“天下亦皆记之”。

  太宗一听,为史官之节操肃然起敬!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唐太宗观史书,看见玄武门之变的记录中,“语多微文”多有掩饰!

  于是对监修国史的宰相房玄龄说:

  玄武门之变为安社稷,利百姓,无需隐讳。

唐太宗之重视修史书,由此可见,可是真相真如此,其实我是抱有疑问的!

不过,在唐太宗治下,唐朝完成了中国二十四史中的前“八史”也算对历史学的贡献吧!

至少玄武门之变,还真实的记录在历史书中,这就算唐太宗的开明之处,要不完全可以消去不记!

而这中国史学家之精神从何而来,则要追溯到很久很久之前!

  公元前607年,当时晋国国君晋灵公昏聩无道,卿相赵盾屡次劝诫之!

  可是晋灵公依然顾我,不仅如此,还下令要杀赵盾,无奈的赵盾逃亡外地,后听闻自己弟弟赵穿居然杀了晋灵公,于是立刻返回国都!

  并顺势立了新的国王也就是晋成公,赵盾也因为拥立之功成了正卿主持国政!

  而当时的晋国史官董狐才叫厉害,在史书上直接写到!

      “赵盾弑其君。”

  赵盾一看,也慌了,于是对董狐说这不是自己本意!

  董狐刚正不啊,说道:“你官居正卿,出逃没有离开国境,还都更没有查办凶手,所以要承担弑君的罪名。”

  赵盾无奈,只能任其如此!

  后来孔子听闻此事都说:“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并说赵盾也是“良大夫”。

而这样的事迹在史书上多尤其事!

  公元前548年,齐国内乱,权臣崔杼杀齐庄公,立齐景公,自己做了国相,一时专权无比!

  当时的齐国太史令看着这样的情况,毅然在史书上写道:“崔杼弑其君。”

  崔杼非大丈夫,反而比较小心眼,悍然杀了齐国太史令!

  可是古代史官这一职位是家传世袭,杀了一个太史令,后续的还是他们家人,于是这齐国太史令的两个弟弟依然故我!

  恼羞成怒的崔杼就继续杀人,最后齐国太史令家三兄弟都被杀了,换到第四任的时候,史官的职责让第四任太史令依然如此写!

  崔杼终于害怕了,他可以杀光史官却堵不住所有人,无奈的他只能听之任之!

  这个故事记录与《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中!

由此开始史官“身膏斧钺”的事迹,秉笔直书的壮举,被誉为后世史官的典范。

无数史官以此为自己的行事准则!

当然史官修史,往往会有个人感情色彩在内,还有其他一些因素也会影响史书,直接结果就是会带有浓厚的个人色彩!

比如《史记》的编撰者司马迁就是如此,他在书中对项羽的描述就多有溢美之词,这溢美辞藻其实并不符合当时汉朝的主流看法!

后续对李陵事件的记述也是如此,算是主观评价历史,并抒发感情的案列!

这让司马迁名声鹊起,可是也有史学家因为这样的事情而广受诟病。

陈寿编撰的《三国志》,让他获得了“善叙事,有良史之才”,的美誉!

但是背后却有不少故事,比如为人立传而向当事人子弟索要贿赂的行径也广为人知.

根据《晋书·陈寿传》记载,当时的丁仪和丁廙按照常规,是可以单独立传的,可是陈寿偏偏不,还在著述《三国志》时候,对丁仪和丁廙的后人说:“可觅千斛米见与,当为尊公作佳传。”

这丁家后人不知是穷还是有骨气,就是没送礼,最后陈寿也干脆,不给钱对吧,你家祖先就没传记了。

至于说马谡坏话的事情,那原因更简单,因为陈寿父亲,当年是马谡的参军,马谡因为失街亭被杀,陈寿的父亲也因此被判割法之刑。

“亦坐被髡”。

在想想马谡在《三国志》中的记载,如此不堪,这背后就了然如胸了!

至于其后无数修史书过程,好恶不论,大抵都能保有初心,那就是史学之真相

虽也多有因权贵影响的失真之言,但与历史学家而言,往往会被作者以春秋笔法还原真相!

正所谓公理自在人心,可是到了清朝则事情就完全变味了,在文字狱高压,还有长久的编撰时间内,《明史》成中国最异类的正史。

文笔之佳成历代之最,而内容之秽也成历代之最。(明史修了一百年,后金几乎坏话没有)

其中毁书无数,关于清朝前身后金的言论几乎全部与真相不符合,也算是开了历史之先河,无数史学家专门研究明史,以求正本清源!

由史观之,唐太宗虽对史书也有影响,但依然忠实记录自己囚父杀兄的玄武门之变。

赵盾虽用刑法连杀史官,但依然难抵天下悠悠之口,最后任其直书己罪。

历代史官虽有个人好恶,但依然秉持公正清明之态度!

除了被广泛诟病的《明史》之外,其实史书,还是饱含了正义公道和人心的!

修史如做人,能被掩盖的终究会被找到真相,罪恶是藏不住的,人心是蒙逼不了的。

就让我们静观《清史》之出炉吧。

参考书目:《战国策》《史记》《晋书-陈寿传》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