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分钟乐读会·第10期·小结
不知不觉,乐读会已经到了第十期,从15年的3月份的内侧第0期开始,到现在的第十期,感觉时间过得真是太快,举办这个活动的初心就是在于想提供一个平台,让小伙伴们能在享受读书过程中所带来的乐趣,能有个平台与他人分享阅读的愉悦,同时也想让分享者提供自我的语言表达和组织能力,通过分享书的内容,锻炼口才和演讲的能力,提升自我,并顺带的结交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因为到了第十期了,难免有点小感慨,曾经我们经历了从开门红的,到中期的低落,然后到现在的稳定,从每个周末都举办乐读会,到现在每半个月举办一次,中间大大小小的事也有,遇到迷茫,遇到失落,总有,但现在都会坦然面对。或许,活动组织的形式还是不够好,有时候时间太冗长,有时候分享的书不落地,太泛泛而谈,总之,经历的这一切好与坏,都是因为我们愿意把时间浪费在阅读的美好事情上,算是一个宝贵的经历,所以,接下去,我们希望能有第二十期,第三十期的出现,就这样一直走下去,当多年以后回过头来时,我们会发现这里面的故事可讲性真多,与他人交流的环节真有意思。好了,唠叨不多说了,下面进入正文。
这期一共分享了三本书,分别有如下对应:
1,《理性的乐观派》-章伟分享
2,《习惯的力量》-牙医分享
3,《欧洲哲学通史》-陈珏分享
第一本书分享总结:
《理性的乐观派》,作者: (美)马特·里德利(Matt Ridley) ,由章伟给我们介绍。
书的内容:
20世纪60年代人口爆炸和全球饥荒令人忧心忡忡,70年代资源枯竭甚嚣尘上,80年代酸雨来了,90年代轮到瘟疫。21世纪初,全世界为全球变暖集体焦虑。可是,这些恐慌(除了最后一个)全都来了又走了。人类只是运气太好吗?
主流的悲观论调宣称情况正在越变越糟,但他们已经这么说了整整两百年。
再看看实际情况。食品供给、收入和人均寿命步步走高,疾病、儿童死亡率和暴力事件轮番下降;生活必需品和奢侈品确实变得更便宜了;继亚洲摆脱贫困之后,非洲也跟上了它的脚步;互联网、手机和集装箱运输前所未有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生活实际上越变越好,全球皆然。
本书不光阐述了情况怎样越变越好,还解释了原因。繁荣来自人人为人人效力。始于十多万年前的交换和专业分工习惯,创造出加速改善人类生活水平的集体大脑。
这本大胆的书涵盖了人类的整个历史,从石器时代说到互联网,从旧制度的积重难返讲到蒸汽...
分享者体验:
章伟在分享本书的时,提到了一个背景,那就是关于乐观和悲观的定义,在我们的生活中,我往往会容易受到悲观情绪的影响,他提到一个例子,从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1999年的千年虫问题——2003年的SARS病毒——以及在2008年的金融海啸,这本书产生的背景就是在2008年金融海啸下大环境下创作出来的。他说他是从罗辑思维里看到这本书的,进而去看,他提到到了关于书的作者本身就是一个涉猎范围非常广的一个人,他重点分享了在读这本书几个感悟。
1,思想是需要交配的,比如动物之间技术或者是技能的传承是靠它们自己的基因,而人类不同,我们是靠思想。
2,人类的技术也是发生倒退的,那是因为我们人类的文明之间是没有互相连接,举个例子,比如在中国,明清时代,闭关锁国,社会发展明显倒退。
3,我们人类技术发展时期,有这么一段过程,农耕时期,工业时期,信息时期,是因为技术更新迭代,劳动力提高。
4,时间是衡量我们社会进步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标准。
5,里面提到了,工业革命为什么会发生在英国,有一个观点是:是因为发现了新资源,然后有新的市场需求,而英国那时候正好处于那个时机和场景下,自然就发生了。
第二本书分享总结:
《习惯的力量》,作者: [美] 查尔斯·杜希格 (Charles Duhigg) ,由牙医给我们介绍。
书的内容:
如果你能发现自己的“习惯模式”,你就能彻底改变自己的事业和生活!
你早上起来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你是先洗脸还是先刷牙?你走哪条路上班?你到办公室时,是先看邮件,还是和同事聊天,又或者直接写备忘录?去餐厅第一个会点什么菜?多久运动一次?你经常和家人和孩子聊什么?晚上你如何入睡?
我们每天做的大部分选择可能会让人觉得是深思熟虑决策的结果,其实并非如此。人每天的活动中,有超过40%是习惯的产物,而不是自己主动的决定。虽然每个习惯的影响相对来说比较小,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习惯综合起来却对我们的健康、效率、个人经济安全以及幸福有着巨大的影响。
分享者体验:
我们平时生活会经常听到这么一句话:好命都不如好习惯,牙医在分享过程中,从生理学和心理学出发来看,他认识到我们人对习惯的依赖如此之深超乎他的想象,他说,在没看这本书之前,他也没意识到习惯原来是这么重要的。他在看完本书后,觉得习惯是一个模型,我们日常生活中无意中形成的,已经养成习惯也是不能改变的,只能去替代。他重点讲了他对习惯认知的三点:
1,心理暗示。因为心理暗示有好多层次的意思,这本书里谈到的,经讨论为,我们可以认为是一个线索,或者触发器,仅仅只是可以定时去提醒我要去做某件事而已。
2,惯常行为。日常生活中养成的习惯。
3,习惯需要推广,特别需要有个社会组织去监督,这种养成习惯方式是蛮有效的。
为什么抽烟、喝酒,是因为我们焦虑,既然这种恶习已经养成,其实我们没有办法去改正的,我们需要的去找个良好的习惯去替代,消除焦虑,比如嚼口香糖,当我下次焦虑了,想抽烟,我就用嚼口香糖的方式替代抽烟,重复动作,进而形成习惯,用替代的方式来慢慢纠正之前的习惯。
还有一点,我们人生有很多习惯,但要学会挑选出重要的习惯进行培养,要有最优先级别的意识,这样有侧重点,对于良好的习惯,要注重培养和重复循环。
第三本书分享总结:
《欧洲哲学通史》,作者: 冒从虎 ,由陈珏给我们介绍。
书的内容:
欧洲哲学从世界观方面反映了欧洲奴隶占有制社会、封建主义社会和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发映了欧洲近代实验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历史上哲学发展的较为完整、系统、典型的材料和线索,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率和历史唯物论创立的理论前提,也是现代西方哲学的理论渊源。
欧洲哲学的发展,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人类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对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认识的逐步丰富和深化的过程。欧洲哲学史作为一门科学,它的主要任务就是结合欧洲哲学思想发展的实际进程,探索和提示这种认识逐步丰富的深化规律性。
分享者体验:
陈珏每次带来的分享书都是那么高大上,上次带来的是《经济学》,这次带来的是哲学史,他说他自己喜欢阅读教材类的书籍,那就讲讲他对这本书的理解。他说历史上有很多哲学家的观点,他从为什么会出现哲学系这个学科,他觉得就是一群哲学家年轻时候吃饱了没事干,就开始仰望星空,基于他们已经是衣食无忧了,所以往往哲学家都是从贵族开始的。
同时,在古代,上层社会需要有哲学体系来指导,进而需要有一个专门的岗位来帮助,那么对于我们个人来说,学哲学有什么好处呢?哲学是帮助我们从研究和根本性角度来看问题,对于人生的意义来衡量,但就是因为哲学是从宏观角度来看待问题,因此不能立刻马上解决现实问题,因为我们日常生活中需要有具体专门职业化岗位来解决专门的问题, 比如木匠、理发师来解决日常实际需求,但是哲学的话,把握的是一个整体方向,一个趋势,在大而全的环境下,把握大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