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贝齐帆齐微课

齐帆齐微课(44):教育情怀造就教育高度

2020-06-20  本文已影响0人  邬玲子青晓溪

朱永新在《尝试之路:邱学华教育家之路纪略》一书的序言中,以“情怀造就高度”作为标题。

的确,一个人只要有了情怀和梦想,然后找到通往情怀和梦想之路,并为之不懈地努力奋斗,终会实现自己的情怀和梦想。

马云作为首任湖畔大学校长在2016年的开学典礼上演讲说:“生意人有钱就干,但企业家必须要有家国情怀”,所以他从小小的中国黄页做大做强到阿里巴巴集团,并走向世界,又涉足生态保护、慈善事业、教育事业等等。

任正非、张瑞敏、柳传志等等,都是有情怀的企业家。

正是情怀和梦想,造就了事业的高度。

教育尤其如此。

可能在很多老师眼里,教育平凡而琐碎,甚至繁重而劳心,是一项苦差事。于是每天都怀着无奈而烦躁,甚至痛苦的心情,去对待课堂和学生,去应付每一天的教育生涯。这样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但在有教育情怀者的眼里,教育却是美好而神圣的事业。

现任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兼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第八届理事会学术委员会顾问,新教育创始人朱永新,在《我的教育理想》中写到:“我心中的理想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任何教师要想有高的成就、高的水准,首先必须有高的理想。国外有实验专门研究过人的抱负层次和成就的关系,结论是人的抱负层次越高,成就也越大。”

他的新教育实验,就是建立在他对教育所拥有情怀之上的。“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教育不仅要面对顶尖的学生,更要关注和帮助普通的孩子”“不管老师还是学生,衡量你教育好不好,首先看老师孩子在你的校园里、在你课堂里幸福不幸福。如果他们都没有幸福感,都学得很无聊,很厌恶,就肯定不是个好学校,也不是好老师。”

他新出版了《未来学校:重新定义教育》一书,上市不到一个星期,第一版印刷的一万本一抢而光。“教育最重要的使命是让人成为人,让人成为最好的自己,把每个人的个性、潜能充分挖掘出来。我们的教育,应该以人为中心,不应该以应试为中心。”

他的教育情怀,他对中国教育的理想,他对未来教育的畅想,造就了他的高度。

苏州大学教育哲学博士,语文特级教师,曾荣获四川省成都市优秀专家、,现任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校长,被誉为“中国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的李镇西,在《追求教育的真境界》里写到:“我没有任何‘前沿的理念’。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回到教育朴素的起点,遵循教育常识,面对我们眼前的一个又一个孩子,坚守良知。”

他在《重建教育理想》中写到:“中国教育也确实需要一批乃至一代把教育当作事业而不仅仅是谋生饭碗的教育者。他们应该有直面现实的勇气,有超越苦难的精神,有披荆斩棘的双手,有遥望未来的眼睛;在他们的心中应该永远燃烧着教育理想主义之熊熊火炬。”“今天的中国,需要什么样的理想教育?我认为,需要一种把人当成人的教育!我们向往并为之奋斗的教育,应该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为了一切人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充满着民主精神、散发着科学芬芳、闪烁着热行光芒的教育。”

他的教育情怀,他的教育理想,他孜孜不倦地追求教育的真境界,造就了他教育事业的高度。

于漪,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曾任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被誉为“精心育人的一代师表,潜心教改的一面旗帜”。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先进工作者”“改革先锋奖”等称号,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于漪“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

她在《岁月如歌》一书中提到:“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国民素质”,《于漪如是说》里“教师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祖国的未来”。

正是怀着对国家对教育对学生的热爱呵责任情怀,在67年从教时间里,于漪用“站上讲台就是生命在歌唱”的精神走出了属于自己的语文教学之路,她的语文教育思想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被誉为“育人是一代师表,教改是一面旗帜”。现已九十多岁的她,依然站在教育的最前沿。

邱学华,中国当代著名的小学数学教学专家,特级教师,曾荣获教育部颁发的“全国第二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尝试教学理论创始人。

他在《与青年教师谈心》一文中写到:“看到孩子们的笑脸,我就有无穷无尽的乐趣,再苦再累也情愿。中国的小学生有一亿几千万孩子服务,该有多重大的意义!这是我努力工作的最大动力。干一行,要爱一行,热爱自己的事业,甘心为之献身,才能有所成就。”他把自己的工作与亿万儿童的命运联系起来,又深刻认识到亿万儿童的命运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兴衰存亡。他在《尝试教学法》一书中曾经写道:“从小培养儿童‘试一试’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正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

正是他的这种社会责任感,对教育热爱的情怀,才使得他无论在逃难中,还是在“反右”斗争、无数次的政治风暴中、在后来的“四清运动”、“文革”动乱和下放岁月中,他都没有放弃对数学教育的孜孜以求。在年过不惑之后,又进行尝试教育实验,并持续不断地进行推广,八十多岁的他依然活跃在教育的前线和舞台上。

……

正是有了伟大的美好的教育情怀,他们才做出了超出常人的坚持不懈的努力,从而造就了他们现在的高度。

学习他们,拥有对教育纯粹的热爱和期待,并为之持续不懈地努力,相信终会达到自己教育理想的殿堂。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