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之《马介甫》|悍妇是怎样炼成的?丈夫软弱全家遭殃
清代小说家蒲松龄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中有一个讲悍妇的故事——《马介甫》。
这个悍妇强悍到什么程度呢?不仅超出了我们对古代妇女的认知,而且就算放在现代,也是悍妇中的战斗机。
小说的男主人公叫杨万石,是河北的一个读书人,妻子尹氏彪悍异常。
杨万石说话稍有不对,妻子就用鞭子侍候他。
杨万石的母亲去世,父亲六十多岁了,被妻子扔在仆人堆里,每天缺衣少食。
杨万石只能和弟弟偷偷拿一些食物给老父亲吃,衣服破烂不堪也不敢管。
杨万石四十岁,尹氏没有生下儿子,按照惯例,杨万石纳妾王氏。但在尹氏的管制之下,他早晚都不敢和小妾说话。
王氏怀孕五个月,被尹氏发现了。
尹氏剥去王氏的衣服,重重地拷打她。同时,尹氏还让杨万石穿上妇女的衣服羞辱他,并拿着鞭子把他打出家门。
后来尹氏终于把王氏打到流产。
杨万石遇到了一个叫马介甫的异人,马介甫施了法术,幻化出巨人惩戒了尹氏,尹氏自此老实了很久。
但是一次,杨万石看到尹氏还在害怕曾经惩戒她的巨人,不小心说漏嘴,在尹氏的逼问下,她只得交代之前惩戒她的巨人是马介甫用的幻术。
于是半夜尹氏跳起来,用刀追着丈夫砍,搞得鸡飞狗跳,围观者甚众。
杨万石弟弟闻讯赶来,张开手臂为哥哥抵挡了一下,杨万石得以逃跑。
尹氏见丈夫逃脱,正在大骂,忽然看见杨万石的父亲穿戴整齐走过来。
尹氏过去把杨父的衣服割成一条一条,对杨父扇着耳光,还拔他胡子。
杨万石的弟弟万钟忍无可忍,拿起一块石头向尹氏砸去。石头砸中了尹氏的头,尹氏倒地没有了呼吸。
万钟见自己杀了人,投河自尽了。他觉得用自己的命换了父亲和哥哥的生活安宁也值了。
可他没想到,尹氏又苏醒过来了。
苏醒过来的尹氏扩大了自己的欺凌范围,先逼得弟媳妇改嫁,又虐待弟弟留下来的唯一的一个男孩子。
在男孩子被虐待得奄奄一息时,马介甫又出现了。
他惊讶于自己看到的一切。
知道了他走后发生的一切后,马介甫责备杨万石不作为,杨万石不说话,只是伏首帖耳哭泣。
尹氏知道马介甫的厉害,不敢直接和他对抗,把杨万石叫了进来,扇他耳光,让他和马介甫绝交。
杨万石脸上带着巴掌印来见马介甫。
马介甫说这个女人殴打你父亲,害死你弟弟,你这都能忍,还是不是人。
马介甫让杨万石休掉尹氏。
杨万石壮着胆子进去见尹氏,一看到尹氏说话就惶恐不安,以手伏地说是马介甫让他休掉尹氏。
尹氏大怒,寻找刀杖要打他。杨万石再次仓皇逃出。
马介甫没办法,只好让杨万石服下一味“丈夫再造散”。
杨万石一味药服下,感觉自己忿气填胸,如烈焰中烧,刻不容忍。直接到妇人门前,叫喊雷动。
尹氏正要骂他,杨万石腾起,把妇人推到,拳头往妇人身上招呼,直打得妇人体无完肤。
妇人先还怒骂,最后被打得求饶。
家人看着凶险,拉开了杨万石。他余怒未消,多次要再去找尹氏,马介甫制止了他。
一会功夫后,药力散去,杨万石又变回了原来的窝囊样。
但尹氏经此一顿暴揍,心有余悸,对丈夫不敢造次,对公公也尊敬有加。马介甫放心离开。
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尹氏渐渐试探出杨万石还是个窝囊废,于是故态复发。
杨父受不了尹氏的虐待,逃到河南一带做了道士。杨万石也不敢寻找。
马介甫再来时,看到这种情况,带走了杨万石的侄子,再没做努力改变这个家的现状。
读书人也不齿杨万石,学使因为他的劣行把他除名了。
几年后,家中遭遇一把大火,家产全部烧尽。
杨万石夫妇名声太臭,亲戚乡人都不愿意接济他们。
杨万石把妾王氏卖了,换了一点盘缠,带着尹氏南下。
到了河南界,路费花完了。尹氏不愿意再跟着杨万石,抛弃他,嫁给了一个屠户。杨万石只能独自乞讨为生。
乞讨的杨万石遇到了被马介甫带走的侄子喜儿,侄子已经成人并考取了举人,住着高宅大院。
杨父也被马介甫接去和喜儿同住。一家团圆后,侄子感念昔日一起与庶伯母王氏受虐的日子。于是赎出了王氏。
一年后,杨万石和王氏生下一个儿子,王氏得以扶为嫡妻。
而尹氏嫁了屠夫后,开始还想猖狂,最后被打到残疾,只能日夜劳作,还得时时承受屠夫的家暴。
后来喜儿的夫人带着伯母王氏上香遇到了尹氏,她已经被折磨得羸弱不堪。
屠夫死后,尹氏路遇杨万石,求他原谅。
杨万石起了接尹氏回家的念头,侄子坚决制止。
尹氏最后沦为乞丐,杨万石会去乞丐群中看她。侄子收买其他乞丐嘲笑他,杨万石只好断了和尹氏的来往。
故事至此就结束了,故事中的马介甫是一个狐仙。
这个故事中尹氏的恶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杨万石的窝囊,软弱,没有担当,是非不分也是助长这种恶的主要因素。
这个古代的故事也给我们当代婚姻一些启示:夫妻间琴瑟和鸣是最好的状态,但如果夫妻关系失衡一定是双方的问题。
我们现代社会像这么极端的家庭很少见,但很多人会抱怨自己无休止地付出,而对方却一味索取。
那么一味付出的一方要想一想自己是不是具有杨万石的气质。
故事中的人物,除了尹氏,其他人都幸福地生活着,那是因为有狐仙马介甫的帮忙。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婚姻常常是两败俱伤,甚至伤及老人和孩子。
愿每一个走进婚姻的人所遇皆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