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模式的模式
1. 渠道的下沉
过去的出版社想要获得更多读者,最重要的是掌握线下的发行渠道,实现特定地域的垄断。
互联网的出现使得内容可以跨越地域的限制触达读者,线下渠道被颠覆了。
虽然互联网提高了信息传递的效率,但特定信息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依然存在,人与特定信息之间的连接仍然需要第三方平台来建立,垂直平台应运而生。
垂直平台连接了人与特定信息,但终究是个中介的角色。为了占有,甚至是独占信息的供应者,垂直平台需要提供更多的基础设施服务,来减小信息传递过程中的阻力,提高特定信息和人的连接效率。
慢慢的,平台会倾向于成为基础服务本身,这样信息的供应者才离不开平台。
用一个简单的箭头来表示:
信息 → 渠道 → 人
- 过去的渠道只能存在于线下,需要一个中间者调动渠道, 这个中间者A就是出版社;
- 今天互联网代替了线下渠道的同时也变成了基础设施,不再需要任何人调动,但仍然需要中间者来分发信息,这个中间者B位于基础设施之上,成为了渠道本身;
- 未来的中间者B为了占有信息的供应者,不断减小自身阻力,慢慢也从渠道下沉为基础设施,然而更垂直特定信息依然需要分发,新的中间者C又出现了。
2. 商业价值链
从商业价值的角度出发,信息 = 供应商,人 = 消费者。
即,一条完整的商业价值链:供应商 → 渠道 → 消费者
举几个例子:
Facebook 本质上提供的是用户,在他的商业价值链中,消费者是广告主,所以打造网络效应只是聚集/绑定用户并防止他们逃逸的手段。再退一步,就算无法把你绑在平台上,Facebook 也必须能找到「你」在哪,并把「你」分发给合适的广告主。所以 Facebook 建立了大量的线上追踪技术,甚至打造热气球互联网计划。
Google 提供的是服务,所以他需要将 Google 全家桶融入到各个平台中。
尽管 Google 本身也提供 Android 系统,但系统所承载的只是渠道作用。作为服务的供应商,Google 最不想看到触达消费者的渠道被另一家公司垄断,所以他在自建渠道的同时仍然不得不将 Google 全家桶植入 iOS,甚至不惜交「保护费」成为 iOS 的默认搜索引擎。
而 Apple 提供的是从服务、软件、系统,直到硬件的一站式体验,他的收入来自于售卖硬件,所以 Apple 不可能将自己的服务、软件和系统开放给任何别的硬件玩家。
但 Apple 仍然需要触达消费者,所以他必须支持尽可能多的网络制式,支持尽可能多的语言,进入尽可能多的区域。
也就是说,对于一款产品而言,向上需要占有尽可能多的供给,向下需要融入/拥抱/建立尽可能多的渠道。
3. 扩张、切入和竞争
技术变革会压扁旧渠道,也会创造新渠道,同时产品需要去融入已有的渠道,拥抱新生的渠道,建立自己的渠道。
这说的是降低渠道成本——扩张的必要条件之一。
而另一个必要条件则是以更低的成本获取更优质的目标供应商。
不同行业的做法不尽相同,有的利用网络效应就可以打通渠道,快速获得大量供应商并连接消费者;还有的需要逐渐积累足够多的消费者才能击穿上游;还有一些行业,供应商的生产成本很难有可观的下降,只能通过渠道成本的下降来补贴扶持供应商,甚至是依靠自制来降低采购成本。
这说的是扩张。
往上抽象一层,在「供应商 → 渠道 → 消费者」的商业价值链中,核心点是什么?——是「稀缺」。
过去渠道是稀缺资源,所以大量的线下代理商掌握了红利。
而今天的渠道越来越「丰富」,最终成了基础设施,供应商便成了稀缺资源。
未来的供应商越来越丰富,分类出现了,垂直的生意又来了,此时优质的供应商成了被追逐的稀缺资源。
这说的是切入——新玩家要找到稀缺资源,这同时也决定了哪些以左是你的供应商,哪些以右是你的渠道。
稀缺资源的切入方式和渠道效率的提升方式构成了你的差异化,然而成为基础设施最终会让你遇上一个意想不到的对手。
这说的是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