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

都市人:为什么你害怕接受帮助?

2017-11-15  本文已影响74人  若杉

文|若杉

朋友打电话来,有些不悦。

她说相处要好的朋友蓝,因为阑尾手术,住院了,今天出院才被告知,心里除了酸酸的,竟有一些愤怒:“为什么就不能说一句呢?我完全可以请几天假去照顾她啊,都不知道小姑娘一个人,是怎么搞定了住院的这些日子。”

恰巧是共同认识的朋友,我打电话过去问候,也顺便“责问”:“生病怎么都不打个招呼呢,我们这些朋友,陪陪你也好啊,同为北漂,最亲的不就是这些朋友吗?”

蓝笑着说:“小病小病,哪用的着这么兴师动众,这些年一个人,什么搞不定啊?有医生,实在不行还有护工,花点钱就搞定了。你们一年,好不容易有几天年假,又得出去旅行,又得回老家看父母,哪舍得让你们为了我浪费?”

听她这么说,我竟鼻子一酸,有些想哭,内心也隐隐地有些受伤:不都是朋友吗,何至于此?

但同时,我也太明白,这样坚强、仿佛不需要别人帮助的蓝,不是这个城市里的唯一。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不麻烦别人”成了我们在这个城市里奉行的处世之道,“能用钱解决的事儿,就别用交情”成了我们埋在心底的圣经。

见惯了别人怒斥不识相、不懂分寸的朋友:“我凭什么要帮你?!”此刻,我在想,轻易麻烦别人,把占用别人的时间、资源当作理所应当,固然是不好的。可是,像蓝这样,一个人扛下了所有事,就真的好吗?

01

为什么,我们越来越不愿意接受别人的帮助?

挂了电话,明明感觉那些“我找你家借个葱,你找我家借个醋,煮饺子我帮你多煮一份”的童年生活还在眼前,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们连接受别人帮助,都这么谨慎了……

想来,最主要的原因,是出于体谅。

都市里,尤其是北上广这样的一线城市里,大概每个人都太清楚自己的忙碌,和别人的辛苦。

每日快节奏的生活下,那不多的假期,希望留给家人,亦或是周六早上一个不被打扰的懒觉。还有那仅有的、为数不多的长假,也留给了老家的父母和一年一次的旅行。

在这种情况下,大家太懂得,随口说出的“能不能帮我一下”,于他人而言,分量可能并不轻。于是,出于这种彼此的体谅,大家都心照不宣的选择了,自己的事儿自己扛。

不仅如此,大家也太害怕“欠”的感觉。

大概是城市里拥有了太多可以用钱换来的服务和帮助,打扫有保洁阿姨,收快递有站点,下水道堵了、水管坏了,有物业……于是,我们选择用不多的钱来换取服务,而不是去麻烦身边的朋友,因为太害怕,那种似乎欠了别人点什么的感觉。

商业社会越完善,大家内心的那杆公平秤,也会越来越敏感。我们宁愿用钱换服务,这种简单的方式,求得内心的平衡,也不愿背负那种“欠”的感觉,谁知道,今后要怎么还呢?

此外,“不求助”是一种群体意识。

不管是谁,当说出“麻烦你帮我一下”的时候,都是需要勇气的,因为这或多或少都证明了,“我比你弱”。而我们的内心,又有谁愿意承认这一点呢?尤其是城市里打拼的人们,看惯了“胜者为王”,承认“弱小”便是更艰难的一件事。

当所有人,都喜欢梗着脖子、硬撑着告诉别人“我可以”的时候,“不求助”变成了一种群体意识。

我们不喜欢求助,也便有更少的机会接受别人帮助,甚至有时候,哪怕遇到困难,都忘了还有“求助”这一个选项。

02

其实,每个人都有一颗想帮助别人的心

可事实上,当我们越来越强大,当社会服务体系越来越完善,我们在无意识中,被剥夺了另外一项权利——帮助别人。就像我的朋友,蓝,在原本在可以求助的时候,选择了独自面对,作为朋友,我的心里有些受伤一样。

其实,帮助别人可以给我们带来回报。古罗马诗人奥维德所说:“人们不会看重善行的,除非善行能给自己带来好处。”

社会交换理论告诉我们,一个人对他与另一个人的交往或友谊所得到的报酬和所付出的代价是心中有数的。

事实上,某些看起来无私的行为,比如献血,也很难说我们在内心没有盘算过什么。但我们所要求的回报,并不一定是物质的。

比如,我们会因为帮助而获得称赞,获得感谢,也因此,我们会不自觉的去帮助那些对我们有吸引力的人,帮助那些我们渴望得到其赞许的人。

帮助别人有助于自我价值感的提升。你有没有体验过,那种在帮助完别人以后,内心升腾起来的温暖的感觉。比如:

地铁里,帮柔弱的姑娘提了行李箱;

工作上,帮新来的同事装了新的工作软件,说一句“有事找我”;

遇到迷路的人,又说不清楚,亲自把他带到了目的地……

这些时刻,心底会不自觉的涌出一种“我还不错”的感觉,这便是自我价值感的体现。

帮助别人会让你获得好心情。

我的来访者曾经讲过这样一个例子,某天,他刚被领导批评,心情很差,下班在地铁上,听一个流浪歌手唱歌,觉得很感动,掏出100元给了这位歌手,说了一句:“哥们儿,唱得不错,加油!”他告诉我,那一天,他异常开心,像得到了棒棒糖的孩子。

03

你来我往中,才有人和人的温度

我曾和很多人一样,以为都市是“快节奏”、“冷漠”的代名词,也习惯了和对门的邻居在偶尔碰面的时候,微微一笑,礼貌而疏远。

直到有一天,我因为有急事,要寄一个快递,又赶着出门上班,来不及等快递员来取。无奈之下,鼓起勇气,敲响了邻居的门,有点怯怯地问她:“能不能把快递放在你这里,一会儿快递员来取。”

没想到,邻居姑娘,连说了三个“当然可以”,看着她眼里闪着的光,我突然明白,其实,她也在等这样一个时刻,能让我们彼此产生连接,换句话说,她在等着作为邻居的我,去麻烦她。

再后来,我下班带了新鲜的水果给她,电梯里碰到,也会闲聊几句,看到对方门口有快递,直接帮忙收好,留个条给对方,这样一来一回,便熟络起来,慢慢地,也成了朋友。

也是这一次的经验,让我明白,城市的冷漠,并不是我们已经坚强到不需要人帮助,也不是我们心之戚戚,害怕受伤,大多数的时候,我们只是缺乏一个,认识彼此的机会。

所以,尝试去做那个破冰的人,哪怕是麻烦别人,也好过彼此的默然。记得不吝惜提供自己的帮助,也坦然的去接受他人的帮助。

搬家,你自可以找搬家公司,简单快捷,也可以试着麻烦一下朋友,请他们帮你。然后,在搬家之后,一起在暮色下,来一顿火锅,岂不惬意?重要的是,彼此的一来一往,情谊才更深厚。

生病,大胆给朋友打个电话:“能不能陪陪我?”当然,在她午夜脆弱,需要倾诉时,也请你不要丢下她。

迷路,大胆去问身边的人,下一次,当你遇到一个迷路的人,热情的为他解答就好。

我们在帮助别人与接受帮助时,或一份情谊,或美好的心态,都必然有所得。

城市的发展,种种服务的完善,是为了让我们生活得更舒适、便捷,而不是更孤立。每个人都不能独立存在,所以,于你,于我,都需要在你来我往中,建立情谊,熟悉彼此,让这个城市更有温度。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