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在仰望中找差距,于实践中去努力
“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所以,在教学的路上也是需要和同伴一起学习的。今年为期三天的“城乡教师学习共同体名师引领”活动暂吿结束,两位省级能手的示范课给我许多启示。仰望名师,回顾自己的教学,切切实实看到差距确实不小。
1.程式化教学,思维束缚过多。
马婷婷老师在《驿路梨花》一课中,用三句话“好一片梨花”“好一朵梨花”“好——梨花”串起文中的环境描写,人物形象,精神品质。由事及人再到精神,这样充满文意的引导学习,让学生在梳理清情节和体味过环境描写后,再由人物的品析走向自己的审美创造。既有对问题意识的渗透,又有学生思维训练的提升,这一点我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做得不够好。
在以往的小说教学中,我总是会按照“情节、环境、人物”这样的模式进行教学。对于小说与小说的区别,文本与文本的区别关注不够。今后,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多关注文本的解读和对学情的分析把握。教会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学会解读文本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才是正确的语文教学。
2.刻板化表达,课堂语言单一。
两位省级教学能手的课堂教学语言是留给我触动最大的地方,她们课堂的提问语言,简洁准确而又富有韵味,课堂评价语文则不仅有对错的判断,更是在对话过程中渗透评判的依据。而具有追问功能的语言,既及时又恰当。“在互助中不断进步”“对词汇的理解很准确”“这个同学很会读书”……诸如此类的课堂语言,让我看到她们深厚的文学素养,同时又看到时间和阅历的沉淀。
回想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在提问时总是缺乏有韵味的表达,在评价时总是过多针对对错的一个简单刻板化判定。今后的语文教学,一定要把自己的阅读和写作坚持下去。因为只有足够的阅读,才可以让自己的表达有温度和厚度;只有自己动笔写作才可以让自己的语言有凝结和运用。
仰望名师,可以让我清晰地看到自身的不足,同时也从名师引领中找到专业成长的方向。共同学习时间虽然短暂,但每一次的学习都会有痕迹留存。从对比中反射出的差距,我将于实践中去努力。我愿意在自己近天命之年,静心凝神沉浸于语文的博大精深。让自己的脚步,奔波在学习的路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教学是一个需要不断努力,不断付出的过程。我愿意在语文这条路上继续潜心修炼,向光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