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6:谈谈摄影的构图
我桌上有一本书,美国著名摄影家Bruce Barnbaum的《摄影的艺术》,闲来无事,我决定拿它消磨一下时间。
书中第一节讲到摄影师为什么要摄影,他的观点我很认同,摄影不等同于照相,摄影除了真实还原,还能创造,还能追问。摄影不仅仅让摄影师记住,还能引起阅读者的愉快、悲伤、愤慨等等诸多情绪。书的第二节就讲到了摄影的构图,可见作者认为构图在摄影中占有多大的分量。
好吧,让我们来聊聊构图。虽然我认为在摄影中图片反映的内容才是最主要的,但是如果构图不恰当图片传达的信息很可能不到位——摄影师想到传达的真实、情绪、疑问等会与最初的设想产生偏差。摄影毕竟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缺一不可的。我认为所谓构图就是不断的调整相机与被摄主体之间的距离和角度,通过适当的调整排除其他干扰主题的因素,而将阅读者的视线恰到好处的聚焦在被摄主体上。构图的总体原则是将画面简洁,做到主次得当、疏密有致、层次起伏。
这让我想起很多名画以及著名的摄影作品,可以肯定的是能成为名画的无论古今中外画面一定至为简洁以排除一切干扰将主题的情感无限放大从而引发阅读者的共鸣。比如《蒙娜丽莎的微笑》:一个端坐着的人,一片模糊的悠远的与主体处同一色系的背景,没了。阅读者看到这幅画,视觉不自觉的汇聚到人物的脸上,记住那一抹神奇的微笑。再比如梵高的名画《向日葵》:桌子、墙面、花瓶里的向日葵,向日葵形态各异,有的开得灿烂,有的趋近凋零。画面同样不可言喻的简洁,看到这样一幅画,除了一簇花我们会自动的忽略桌子以及墙面,被花的灿烂以及凋零两种极端的形态吸引,从而感受到画家浓烈的悲伤。在最近的环保主义摄影师西蒙·哈森特的代表作《冰川》中也是一样。画面中只有巨大的冰川、天空和海面三种元素,冰川占到画面的三分之二左右,明净的白色,深蓝的海面,阴沉的天空,连颜色都只有三个色系,驻足观看这样一幅照片,就算你想被分散注意力都没有办法。
可能很多人又说我无图无真相了,没有图片你不会想象吗?!一个想象力匮乏的人很难成为一个出色的摄影师,何止很难成为一个出色的摄影师,你和物理学家、数学家、哲学家、文学家、画家、音乐家、雕刻家同样无缘,醒醒吧,何不让我们一起去搬砖……
言归正传,在摄影实践中我们该怎么构图呢,如果你想自己的摄影和普通拍照者的照片有所不同,请让自己拍摄下来的画面干净整洁。与主题无关的一切如果你可以手动清除出去请你动手;如果没有办法清除,请你多试几个角度,将一些杂乱的东西巧妙的规避掉;换角度也不行那么就买一只超大光圈镜头,将所有的杂物全部变成光斑或则色块。这让我想起来自己的得意作品《那山那人》,虽然我从事摄影这么多年了,但是说来惭愧,拿得出手的称得上作品的还真不多,上次和吴老师他们一起去龙胜梯田拍的几个老俵我还真是喜欢,百看不厌,重新审视了一次,原来其中也深谙构图的妙谛:人,工具,田,就这么简单。
古典主义的守则是三一律,我就是一个古典主义的人,我喜欢一切唯美的“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