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绎社会学

2019-11-03  本文已影响0人  ADay日历

周末加班、备考、牙痛,没能投入足够的时间阅读,计划在未来一周继续展开阅读。
如果你有足够的开放度,想先听一听一个没怎么调查的发言的话,下面是我的一些思考片段。

  1. 投入精力集结成书的短期、中期、长期目标识什么?

这个没有展开聊过,所以这对我是一个缺失的背景理解。我只能猜测是走类似知乎盐选这类渠道的专题文集,那目前看是足够的。另外由于受众小,前期试读的吸引,购买后的展开,整个模式是可以走通的。
但是,从大众渠道来说,无论内容的专业程度、文字功底、文体模式、语言风格、吸引力点,都有非常大的困难点需要去克服。

  1. 讲故事的能力

第一眼看过去,有结构有套路,有设问有吸引,整体宏达自成体系,科学实用。
但是,演绎社会学是我这种外行人没有听过的“发明”词汇。而且这类名词本身,是阅读绝缘体,引不起兴趣。
对我个人来说,文中的标题、段落、大意,33%是熟悉的,33%是了解的。但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阅读的困扰也很大。仅从前面几个段落来说,破得太多,立得太少。言之凿凿,以至于我开始害怕,在我熟悉的那33%里面,会不会“带歪”了,会不会被非专业的断言给搅乱了我本来就不牢靠的理解。
如果是我写,我会设计一个第一人称视角的数字人,在一个数字游戏里闯关,去面对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任务。也就是你书中的各个宏达的问题分支。这样的好处非常多。阅读代入感很强,有读下去的兴趣,其实就是金手指闯关作弊了。在虚拟的背景下,可以模糊我们专业的不足,封闭空间里突出问题和快速断言的效果。

  1. 开放的态度

即使是诺贝尔奖得主的论文和畅销书,尤其是科普、非虚构相关的,无论整体的行文还是细节的措辞,都是推测、陈述式的。我和你一样对,科学性,或者说因果关系、统计相关性、结论等非常敏感和小心的。即使上述成立,在应用过程中大概率也会不适宜、不自觉的犯错。以至于我谨慎到,只理解少应用的程度。多维度思考,多维度决策是我提心吊胆的必然反应。在这种情况下,回看(准备看)这本书,结构还应该更严密,专业名词少用精用,更平实的语言,更谨慎的推理,表达推测、建设性意见。我刚开始读熊逸的书的时候,很痛苦,博学犀利深入本质,但是就是只破不立,启发思考。总感觉差口气,非常的想知道他本人的观点,立的核心。时间久了慢慢就习惯了。在我们的认知世界里,即使是专业人士,绝大部分还是混沌的,即使是自然科学,形成有效的观点固然是必要的,但是启发思考,了解思维的模式就已经很宝贵了。立的过程,本质上是选择,而选择可以留个已经陪你走到这么深的读者做自己去做了。其实不是没有立,立得也很多,但是尽量减少直接的立,抓重点,只立那些非立不可的,立得时候不要厚此薄彼,不破也可以立。

  1. 语言斟酌

和PPT存在一样的问题,虽然抓住了PPT的核心、用途、效果,但是PPT不可避免的仍然是视觉呈现的(甚至是视觉艺术)。文章书籍虽然是思想的载体,内容的填充,结构的排布,但是不可避免的任然是对话的变种。对话的风格,对易于理解的雕琢,是无止境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1. 风趣幽默

风趣幽默并不完全是套路、对比、反差,更多的是脑洞、心态、比喻、异化、自嘲、解构等。我更建议你从这个角度出发,哪怕舍弃了一些结构、固有思维、效果,写的更有趣。相反,套路的东西、强烈的刺激、大幅度的反转,用多了会使读者厌倦、警惕、排斥。

  1. 草蛇灰线

即使实在游戏设计里(尤其是RPG),前后铺陈、伏笔、贯穿、闪回、打通等都是很常用的技巧,是必要的结构。前后相关联,会让读者走得更远,反之很容易中途放弃。

以上完全是瞎扯,只能寄希望于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