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理教学的几点思考——高二文科地理课听后记

2017-06-19  本文已影响134人  紫微

上周开始,福州进入了漫长的雨季。持续不断的阴雨给这座燥热的城市降温不少,也让我可以在上完自己的课后还有体力跑到高二听组长天云老师的课。

组长现在在进行高二文科的第一轮复习,目前已完成对必修一和必修二的复习,进入到必修三的新授课阶段。通过听课还有课后与组长的讨论,我对地理教学又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现总结为以下三点:以慢为快、以少为多、注重思维训练。

一:WHAT

以慢为快指的是组长现在采取的主要教法是带着学生一起剖析教材,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归纳要点,并提取课文书写角度从而归纳出答题角度。这样的复习过程看似比传统的直接按教辅给出的知识点过一遍要慢,但是学生基础知识牢固。

以少为多是指学生通过掌握课文中的一个案例,从而掌握了对一类题目的答题思路与角度。课本复习过程中没有采取传统的题海战术,看似做的题目少了,但是对出题的意图和考察角度理解得更多、更深刻。

注重思维训练是指在剖析课文过程中,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逻辑思路,让学生从编写者的角度来看每一段课文是如何编写的,并且锻炼学生从课文中归纳答题要点和角度的能力。有了课文中自己提炼出来的要点,遇到相类似题目时,就可以结合具体区域进行演绎了。

二:WHY

组长之所以选择这种教学方法是因为全国卷的主要考查内容与必修三联系相当紧密,几乎每一节课都可以看成一道综合题。而每一节课的课文就是学生需要好好研究的材料,并且从中归纳出答题角度与答题要点,也就是干货了。

三:HOW

这种教法的主要教学步骤为:(1)学生预复习课文;(2)教师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总结归纳后回答;(3)教师进行答题角度与要点的提升。

四:举个例子——第五章的第一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西气东输工程是中国天然气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新疆塔里木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和中亚天然气为主气源,先后以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和华南沿海地区为目标消费市场,以干线管道、重要支线和储气库为主体,连接沿线用户,形成横贯中国西东的天然气供气系统。

这节课有两个小标题(1)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2)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其实可以看成是一道综合题的两个问题,学生预复习一遍课文后基本能抓住要点进行回答。从学生的回答可以看出前段时间的复习对其阅读材料的能力有很大提高,能够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归纳总结,不过语句还不够精炼。

随后组长将西气东输作为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分析模型,对其进行了深入类比迁移,让我不禁感叹他对教材研究之深。他提到,西气东输作为一种交通运输方式(管道运输),影响其线路选择的因素可类比必修二第五章第一节中的案例《南昆铁路的修建原因》,主要从交通区位因素原理的经济、社会、自然、科技四个方面考虑。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也是体现在经济、社会、自然、科技四个方面,但还要加入区域的视角,比如西气东输对东部地区的影响、对西部地区的影响和对全国而言的影响。

组长提到课文中评价西气东输的影响着重于有利的方面,很少提及其不利的一面。但是我们在进行综合评价分析时,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都要考虑。所以可以补充西气东输的不利影响:大型工程建设对沿线地区生态环境会造成一定影响。

最后组长对这一类问题进行了迁移。我国类似于西气东输的跨区域资源调配工程还有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如何对其进行评价分析的思路就与西电东输相类似。

虽然组长用了一节课的时间只讲了课文中西气东输的两个问题,看似复习进度很慢,内容很少,却让学生掌握了有关资源跨区域调配这一类题目的解题思路。虽然没有具体讲解其他跨区域调配的案例,但是学生掌握了思路之后,还愁他自己遇到同类题目时不会迁移吗?

五、总结

1.学习是一件长期的事,应采取曾国藩“结硬寨,打呆仗”的战术。

2.教师也应注重引导学生采取“以少为多、以慢为快和注重思维训练”的学习方法,避免只做题不总结的题海战术。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