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社会学

无的哲学和数字经济

2020-08-12  本文已影响0人  沛文沛语

《“无中生有”的认知2丨设计中的设计Ⅰ吴伯凡·认知方法论》
无论是西方哲学还是中国哲学,对于“无”都有一种挥之不去、始终如一的追求。在中国,《道德经》讲的就是“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是最根本的东西。

  1. 《失控》 = 無為

2010年凯文·凯利(Kevin Kelly),著名的KK到中国来的时候,知道他的人还很少,可以说是备受冷落。我因为很偶然的原因和他吃了一顿工作午餐,当时,我拿着他的《失控》这本书和他讲:这本书现在翻译成“失控”,我觉得既准确又不准确,最准确的汉译应该是两个字—— “無為”。

为什么这么说?

“無”,下面是四点底,火的意思。看起来,就是用火烧锅里的水,水最后就蒸发看不见,没有了。用物理学解释是:从液态变成了气态。一方面,它是invisible——看不见了,但是并非不存在,只是你看不见。“無”不是空无一物,而是看不见。

“為”,就是运行、控制、管理、运转——世界是由看不见但确确实实存在的那种力量/能量在悄悄运行、管理、控制着的。

大家理解了“無為”这两个字,对《失控》这本700页的书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因为它通篇讲的就是:失控不是说不去控制,而是你要看到这个世界始终是有东西在控制的。

但是,能看见的、有形的控制力量是很小的,真正决定这个世界运行状态和趋势的关键性力量是看不见的控制。

KK告诉我,《失控》的理论基础就是《道德经》。他以前去过很多次台湾,接触到了《道德经》,他觉得里面讲的东西正好是他要讲的,所以他就用《道德经》的这套理念,结合现代生态学和物理学写出了这么一本书。

  1.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中国的《易经》叫“群经之首”,《道德经》叫“万经之王”。所谓易学,就是研究最简单但也最复杂的东西的学问,简单到就只有阴和阳。

《道德经》把《易经》往前更推进了一步,更强调“阴”、“无”,强调看似消极、实则主动的东西才是世界的根本力量。

此时我们来看道德经的那句话就更明白了,“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 原研哉的设计理念:“棍子和碗”

日本设计大师原研哉说,“这个世界上,我们用的东西只有两样,一个是棍子,一个是碗”。

原研哉画过一个著名的画:两只手合在一起,捧起水。我们两只手合在一起,是为了造就一个空无的东西,这样你就能把水捧起来。

我们做一个碗,做的是碗壁,但是我们使用的是碗的空间。盖房子的时候,我们是在砌墙,但是真正用的是墙与墙中间的空间。

原研哉讲到“碗和棍棒”的目的是为了阐释他的设计哲学。一般的菜鸟或者平庸的设计师,他们只关注“看得见的,有的”东西——我在这个屋子里,要摆什么,要堆什么出来;但真正的设计师设计出来的是这个屋子里的无,而不是这个屋子里摆的东西。

原研哉的“设计中的设计”,是说我们在设计的时候是一个“有为”的行为,要设计出一个什么东西出来,但设计出什么东西、摆出一个什么东西、呈现出一个看得见的东西,都只是手段,真正目的是让这个“无”呈现出来,这才是设计。

我们可以用法国著名作曲家德彪西的一句话来阐释原研哉的观点,“所谓音乐,就是用听得见的音符和旋律,制造出一个意味深长的休止”。

真正的音乐是在音符与音符之间,乐章与乐章之间形成的空隙,那才是最重要的。用我们中国的话说就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沛哥点评
无为无不为,圣人无己,大象无形,大音希声。
最大的酒店公司没有酒店,最大的出租车公司没有车。未来最大的大数据公司,没有数据。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